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心理学  >  2020电影中的心理学

《我是余欢水》——人到中年,生活不易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受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电影院限制开放,许多新电影也纷纷推迟上映。本期电影中的心理学,我们不聊电影,来看看电视剧,一样会有收获哦。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正在热映。主人公余欢水是个特别普通的小人物:在家要当好老公、好爸爸,在外还是职场里被欺负的老实人,人到中年,生活不易啊。不少观众觉得他是中年危机的代表,这次就来聊聊中年危机。

余欢水;中年;生活

  什么是“中年”?在英文里,Midlife首次出现在1895年出版的 Funk & Wagnall 标准字典里,被解释为“青年和老年之间的一段生命”。现在“中年”一般是指40-60岁。在一项研究中,让24-75岁的成年人判断自己认为的“中年”是什么年龄段,平均结果显示,人们认为“中年”从44岁开始,到59岁结束。

  44和59,这两个值的标准差很大,换句话说,人们认为的“中年”,年龄跨度差异很大。有些人认为30岁就已经是中年,而有些六十多岁的人认为自己还属于中年。除了年龄,还有些人按照社会身份来定义中年,比如成为父母、在工作中成为前辈或领导,或者生活中发生某些事情,比如孩子上大学标志着进入中年,而自己退休则标志着结束中年。

  “中年危机”这个名词,1965年首次出现在 Elliott Jacques 的文章 《Death and the MidlifeCrisis(死亡与中年危机)》中,是从心理分析的“死亡本能”出发,认为意识到死亡临近而产生的焦虑,使得中年人会表现出各种问题。六、七十年代的研究主要基于临床样本,所以关注也多是负面症状,采样和研究问题的偏向性,会夸大问题本身在普通人群中的严重性,并且忽视积极的方面。

  当“90后中年危机”成为热门话题,00后都开始害怕“中年危机”时,“中年危机”更多成为了流行文化中广泛传播的概念,这已不是中年人的危机,而是年轻人产生的恐惧和想象。这可能是简单的二分法造成的:不在顶峰,就跌入谷底。其实大多数中年人过着“平稳”的生活,既不在人生巅峰,也不在谷底。

  2010年《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了关于心理健康年龄分布的研究。2008年,研究者对全美34万人进行了关于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well-being)的电话采访,包括三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总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等)、积极方面(享受和快乐)、消极方面(压力、担心、愤怒、悲伤)。这三方面,男女呈现类似的趋势。

 

  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价呈现出U型趋势,50岁左右是谷底。具体来说,心理健康在进入二十岁后急剧下降,保持相对平稳到30岁左右,在30岁到50岁有小幅度的持续下降,随后是持续增长。

余欢水;中年;生活

  在积极情绪方面,询问了受访者对享受和快乐的感受。与总体幸福感类似,20岁到50岁保持稳中有降,然后有所提升,直到70岁以后才有所下降。

余欢水;中年;生活

  在消极方面,包括压力、担忧和愤怒,与年龄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年龄越大,感到的压力和担心越少,而愤怒程度也在降低。女性受访者的压力和担忧,不论年龄多少,都普遍高于男性受访者。

余欢水;中年;生活

  这个访谈不仅在美国进行,从2006年起 Gallup World Poll 陆续在160多个国家、使用140多种语言开展,每个国家至少采访1000人。结果于2015年发表在《柳叶刀》(Lancet)杂志上。在收入高、说英语的国家,呈现出与美国相同的情况,45-54岁人群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最低。但在世界其他地区,情况有些变化,比如在拉丁美洲和东欧国家,总体心理健康随年龄而降低;而在泛撒哈拉的非洲地区,总体心理健康则不随年龄变化。

  人到中年,各方面发展到不同的水平,体力、健康方面有所下降,但也会在经验、资源方面有更多的积累。但“失去”往往比“获得”带来更大的心理冲击。如何面对失去、发展新生活,是人到中年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论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丧失”,如空巢(孩子离家)、绝经(女性特征——月经离开),身体功能和精力的衰退,还是离婚、失业,都是某种程度和方面的丧失。原来能完成的事情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原来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也可能因为日常琐碎而磨损,难免会感到失意。另一方面,这些自身的变化,还会让中年人越来越感到“老之将至”,这也意味着有些丧失是不可避免的,或者害怕面对更多的丧失(包括最终的生命)。

  面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变化,需要做出改变和调整。如果调整不好,“失意”就可能成为“危机”,但能够调整好,就会变成“转机”。比如伴随对健康满意度的降低,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却在增高,这就是积极的应对方式。

  面对失去,人们会出现“如果当时那样,现在就会如何”的反现实思维。向上比的反现实思维会激化对现实的不满,甚至造成抑郁。在《我是余欢水》中,也是一样,只能“窝囊”活着。但他的生活却因为一次误诊发生了改变:既然来日无多,他就要重新活一次,抛掉谎言和懦弱,勇敢、正义、积极地生活。

  改变,从来不算晚。余欢水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变得更为欣赏现在的生活,跟身边人的关系也更好。虽然电视剧是虚构的理想状态,但现实中克服中年失意、赞美拥有,也是发展变化的过程。

  作者 中国科学院心里研究所 王日出

  文中图表来自:

  Stone AA et al 2010. A snapshot of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PNAS, 10722, 9985-9990.

  参考文献

  1. Lachman ME 2004. Development in Midlif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5, 305-331.

  2. Stone AA et al 2010. A snapshot of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PNAS, 10722, 9985-9990.

  3. Steptoe A et al 2015.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health and ageing, Lancet, 385(9968), 640-648.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邱馨婵]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424_946000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