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409_48252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历史文明

全国可移动文物“摸清家底”

  全国可移动文物“摸清家底”

  每件文物都将有“身份证”

  中国科技网记者 游雪晴

  投入10多万人员和12亿多财政经费,经过五年的普查,终于摸清了全国1亿多件/套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并把其中6407万件文物的完整信息登记在册,包括385万余件珍贵文物。4月7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发布了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结果,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发布会上发言称,这次普查“摸清了中国可移动文物资源总体情况”。

  据介绍,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有的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从2012至2016年,普查范围包括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

  从地区看来,可移动文物数量最多的五个省(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市、陕西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而按照文物类别统计,数量最多的五个类别分别是钱币、古籍图书、档案文书、陶器、瓷器。按文物级别统计,珍贵文物共计3856268件,数量占比6.02%;文物所属时代多为清、宋、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来源主要为旧藏、发掘和征集购买。

  刘玉珠介绍说,此次新发现认定的文物约708万件/套,增量主要来源于两类单位:一是博物馆、考古所等文物单位对历史上囿于保护条件所限封箱保存的藏品进行了全面清理、登录;二是各行业的国有单位和宗教场所通过普查认定,发现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故宫博物院新普查登记了一批重要甲骨文物,社科院考古所整理登录的考古出土文物超过10万件,江苏省完成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等一批新出土文物的登记。山西省运城市青龙寺发现完整的《永乐南藏》经书,内蒙古赤峰市发现红山时期雕塑人像,四川省阿坝州发现清代土司铜印,新疆认定2万件反映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文物,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在普查中认定文物数万件,包含青铜器、陶瓷、玉石、书画、雕塑等多种类型。

  此次普查首次制定了十余项标准,对文物定名、断代、计量、分类等15个核心内容实现全国一体化,还给每件记录的文物赋予永久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建立起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关联一体的“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建成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全国文物大数据体系基本建成。

  普查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据普查结果,在385余万件珍贵文物中,66.4%状态稳定不需修复,需要或急需修复的占32.1%,已经修复的仅有1.5%。刘玉珠说,下一步还要加强基层文物行政部门在文物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支持各地改善收藏单位文物保存环境和条件,加大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力度,积极争取将普查中已登录文物全部纳入保护范围。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指出,资金并不是文物保护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最主要问题首先在于文物保护从业人员不足,其次是技术,在某些领域,关键技术还没解决,比如青铜器的粉状锈,以及纸质文物和丝绸文物的保护技术等等都还需要研发,第三在于保护设施不足,尤其是一些基层馆比较薄弱。“给基层博物馆配备一些基础文物保护修复设施,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段勇说。

本文来自:中国科技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毕孝斌]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9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70409_482525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