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324_48148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资讯  >  生命科学

胚胎伦理“14天规则”该更新了

来源:科技日报

  图片来自网络

  40年来,限于技术能力和学界规则,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观察人类胚胎都不超过两周。但自去年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分别成功培育了近10天的实验室胚胎,将“14天规则”的极限一下子拉到眼前。

  《科学美国人》官网22日报道,以著名生物学家乔治·丘奇为首的哈佛大学科学家团队共同发表文章提出,鉴于合成生物学等学科的巨大进步,是时候考虑更新这一规则了。

  何为“14天规则”?

  1978年,通过体外受精的第一个婴儿路易斯·布朗降生,几个月后,“14天规则”作为指导原则被提出来,规定科学家只能在不满14天的胚胎上进行实验。由于14天之前的人类胚胎还未分化出神经等结构,尚不具备人的特征,因此不涉及伦理问题,这一规则便由此而来。

  “14天规则”在过去得到了严格的遵守,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此前的技术很难突破14天的限制。如今,体外培养胚胎超过14天似乎是完全可行的。

  实际上,虽然大多数科学期刊仍不会公开发表违反“14天规则”的研究,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也要求其成员同意该规则以获得会员资格,但并没有任何法律明令禁止生长两周以上的实验室胚胎。

  合成器官并不遥远

  此次发表在eLife上的文章指出,终有一天,采用工程方法理解和操控生命的合成生物学家,可以跳过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在实验室中创造出人类器官。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乔治·丘奇说:“若继续执行上述规则,可能会错过研究许多对社会、商业和政府政策产生巨大影响的科学问题。”

  丘奇不认为哪个团队真的要在实验室里培育出先进的人类胚胎,但他自己的工作表明,“14天规则”已经不能为合成生物学家提供足够的指导。例如,6年前,丘奇实验室试图在胚胎支架上培养人类干细胞,看看能否发育成各种器官。他说,虽然没有奏效,但终有一天,这类“具有胚胎特征的合成人体实体”可能会取得成功。

  此外,丘奇实验室和其他科学家一样,正在试图生成原始有机体,如迷你版器官,它们可以像肾脏、肺、心脏甚至大脑一样工作,可用于测试药物效果,甚至取代受损的身体部位。

  伦理道德不过关?

  上述实验在科学上已经可行,但对“14天规则”构成了伦理道德挑战。

  美国天主教生物伦理中心神经科学家泰德亚茨·帕泽尔孜科认为,任何有关胚胎或其类似物的研究都是不道德的,不应该让这类实验继续开展下去。

  生物伦理学家伊苏·云分析,之所以合成生物学家的工作构成了特殊的道德挑战,部分原因是他们的模型越来越准确。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医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关于编辑人类生殖细胞的指南报告,专家委员会的结论是,为了提高一个人的能力而改变胚胎基因仍然是危险的,但编辑胚胎基因或可用于治疗及预防疾病。

  此举对“遗传修饰”开了口子,似乎也对科学家继续向前探索做出了“允许”的暗示。

  是时候明确界限了

  目前,并没有任何国际机构提出修改“14天规则”。在英国,人类受精和胚胎管理局负责管理胚胎研究,美国则由国家科学院或生物伦理总统委员会提出伦理建议。现在,合成生物学境地尴尬,因为没有谁拥有明确的权利来规范和指导未来的科研工作。

  在伦理范围内搞科研,科学家也省心。但丘奇目前的困惑在于,不知道应该如何划定合成生物学研究的界限。显然,“14天规则”只是一个“禁行指示牌”,而非“不许越界的围墙”。

  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法、伦理与人权中心主任乔治·安纳斯表示,很高兴看到丘奇团队对此进行的调查,否则这一问题很可能被忽视。他明确表示,干细胞科学、遗传学和合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表明,现在是时候对“14天规则”提出质疑并予以更新了。(科技日报北京3月23日电)

本文来自:科技日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蒲潇]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9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70324_481489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