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为农业的未来而战:你需要知道什么

来源:环球科学

  人们普遍认为,现今全球农业系统是一个社会和环境的失败。一切如常不再是一个选择: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氮污染将超过这颗行星的限度,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风险要求人们立即采取行动。

  大多数人承认现在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食品系统。但是,针对更可持续的食品系统所提出的创新建议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的选择会对人类社会和地球产生长久的影响。

  食品系统的创新建议可以广泛地理解为力图符合或转变现状。

 

 

  农业的未来由我们决定。

   

  一个科技化的未来 

  一些人希望农业产业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方式。对于越来越多力图通过发展新科技来解决粮食危机的公司和金融机构来说,情况确实如此。人们将这些科技设想为所谓“第四工业革命”(4IR)的一部分。这里的“答案”被认为是一系列技术的融合,这些技术跨越了物理、数码和生物领域。

  例如,世界经济论坛近期通过它的“农业新视野”新方案来支持21个国家的农业转型。这一新方案根据“12个转换科技”支持“创新生态系统”来重组食物系统。在这个设想的未来里,下一代生物技术会重新设计植物和动物。精细农作会优化水和杀虫剂的使用。全球食品系统会依赖于智能机器人、块环链和物联网来生产符合个性化营养需求的合成食品。

  像以前的农业绿色革命技术一样,这项工作是由强大的农业巨头设计并且为他们服务的。这些科技创新加强了被少数公司掌握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的集中。事实上,那些少数公司对受专利保护的“12个转换科技”有着日益增长的垄断控制权。

 

  谁需要人类?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技术的普及将以生物圈为代价扩大技术圈。飞行机器人会取代活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自动化的机器会取代农民进行整地、播种、除草、施肥、害虫防治和收获农作物。

  这些高科技创新彻底地脱离了大多数耕作方式。它们将我们推向一个越来越不需要人力的食物系统。但是根据资本积累逻辑,它们展示出了显著的持续性,因此尽管存在巨大的风险,它们也能保持强有力。

  自动化、不受地域限制和数字化的食品生产以及商业化的传播是全球食物系统“金融化”的一部分。金融市场在远距离食物系统控制中担任了愈发重要的角色。这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人类风险。例如,与食品商品相关联的金融产品的销售和购买迅速增长,这是2008年世界食品危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我们可以预见我们现在所知的巨型农场的扩大。

   

  另一个选择 

  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的未来。农业生态学涉及生态学原则在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在农业生态学上的研究侧重于它如何促进粮食主权,即强调食物系统的民主化。农业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现在得到了认可。

  与上述技术愿景相反的是,农业生态学的创新促进了循环系统,包括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和资源组合,来减少对外部输入,尤其是化石燃料的依赖。它们模仿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功能多样性。

 

 

  厄瓜多尔的一家有机咖啡种植园。

  农业系统的设计基于植物、动物和环境的有益相互作用。例如,可以在农作物之间或者周围种植树木和灌木。或者可以在附近种植两种或更多种农作物。农业生态学减少了食品生产者对昂贵的外部输入、远距离商品市场和专利技术的依赖。这是依赖于合适的生物多样性来防治害虫并且提高农业产量来实现的。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农业生态学包括了将食品和能量生产与水和废物管理相结合的循环系统。通过谨慎地将产业集中到功能性整体中,我们将能实现污染最小化和协同增效效应。区域内生产和消耗的重新定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复兴和持续性。

  向可持续食物系统过渡的农业生态学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间团体,社会运动和相关的研究人员自下而上驱动的。在这一背景下,创新的重点是加强公民对食物主权的控制并下放权力。这与第四工业革命技术所支持的垄断控制形成鲜明对比。

 

 

  一次种植多种农作物。 

   

  一场民主辩论 

  政府、民间团体和私营部门代表很快会在罗马会面,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举行的会议中探讨农业的未来。谁来掌控全球创新治理将是个激烈讨论的话题。

  但考虑到这些对食物和农业创新非常有争议的观点,每个人能够行使他们的权力,在他们未来的食物供应方面发表意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迫切需要审议性和包容性的程序(例如公民陪审团、人民议会以及社区带动的参与程序)来决定食物和农业创新的优先事项。在当今全球快速改变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些是更重要的。

  所以,你是否想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造食品由智能机器人和将利益置于人之前的企业生产?或者在另一个世界:农业生态学创新保证我们能够以一个公平、生态再生和富有文化的方式来滋养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社区?

 

  作者:Michel Pimbert

  翻译:史心悦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81223_902552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