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用药》

《家庭用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3:00

以“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为办刊宗旨,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为主...

文章数

治疗感冒咳嗽应分清寒冷

2009-12-13 11:26:25

  感冒咳嗽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久治难愈的也不少,病程短则数周,长则数月。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有患者本身的原因,也有医生的因素存在,医疗过度往往是久治不愈的关键,而且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何谓医疗过度?就感冒咳嗽的治疗而言,许多久咳不愈的病人都有以下某种或几种甚至全部的经历:

  1.对各种止咳的药物不加分辨随意选用。

  2.对某种(些)药物不该用而用之。

  3.过早、过量使用某种(些)药物。

  4.滥用抗生素。

  5.过度的医疗检查,既有普通的胸透、胸片、血常规检查,又有CT或MRI、结核菌素、痰培养等特殊的检查。

  医疗过度的后果在于:掩盖了咳嗽的真实性质,混淆了医疗顺序和过程,使治疗变得更为困难,病程漫长;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花费;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影响患者本人以及家人和同事的生活、工作。

  最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是随意选用止咳药和滥用抗生素。

  不随意选用止咳药

  目前充斥于市场上的止咳药物比比皆是,既有传统的中成药,如蛇胆川贝枇杷膏、半夏露、青龙合剂;又有现代研制的中成药和中西合成药,如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神奇止咳露等;此外还有诸如联邦止咳露等止咳西药,可谓举不胜举。毫无疑问,不能怀疑这些止咳药的作用,不然也不可能获准生产,在市场上流通,但为什么有很多病人抱怨用了药却无效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每种止咳成药总有其特殊的组成成分和作用,有其特有的适应对象。若随意选用,不加分辨,服用以后自然无效,甚至还会加重咳嗽。

  一、必须重视分辨咳嗽的性质,尤其重视咳嗽的寒热属性,这是应用止咳中药和中成药的关键。引起咳嗽的原因和咳嗽的表现类型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就是分清咳嗽的寒热。一般来讲,咳嗽起因于感受风寒,如淋雨、受寒等,表现为咳嗽不停,咯痰量多,色白质稀如泡沫,伴有畏寒,遇冷咳嗽加剧,多属寒性咳嗽。在治疗上当选用药性温热具有散寒止咳作用的药物。如咳嗽与受寒无明显关系,呈阵发性咳嗽,咯痰不畅,量少色黄,伴有咽痛口干,多为热性咳嗽。治疗上当选用药性寒凉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作用的药物。

  无论是应用中药还是中成药治疗咳嗽,分清寒热的性质是最为重要的。但必须指出的是临床上真正单纯的热咳或寒咳并不多见,更为多见的则是寒热同存,寒热错杂。因此,在药物的选用时既当分清咳嗽的寒热性质,又当明辨寒热在咳嗽中的地位和影响,从而在药物的选用上有所侧重。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寒在咳嗽的治疗中比热更为重要,换言之,应更加重视对寒的治疗。

  二、了解和分清止咳药物的性质及适应对象,有针对性地选用。一般来讲,可将这些止咳中成药归为以下几类:

  1.用于治疗寒性咳嗽为主的中成药:桂龙咳喘宁胶囊、通宣理肺丸、参苏理肺丸、蛇胆陈皮口服液。

  2.用于治疗热性咳嗽为主的中成药:急支糖浆、复方鲜竹沥、鲜竹沥,川贝清肺糖浆(露)或二母宁嗽丸、橘红丸、橘红痰咳液、川贝枇杷露。

  3.用于治疗干咳少痰或无痰,久咳不愈的中成药:蛇胆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丸、百合固金丸等。

  此外,还有既可用于寒性咳嗽又能用于热性咳嗽的中成药或中西合成药:如复方甘草合剂、痰咳净等;专门用于治疗小儿咳嗽的中成药,如小儿止嗽金丹、祛痰灵、儿童清肺丸等。但也要看清说明书,对症下药。

  慎用抗生素更忌多用久用

  相对而言,滥用抗生素在感冒咳嗽的治疗中则更为普遍和严重。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对于感冒咳嗽的治疗动辄抗生素似已成为惯例。部分患者在开始使用某种抗生素后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咳嗽,但始终无法完全治愈,一旦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则咳嗽更甚于从前,且服用先前的抗生素毫无效果。于是,更换另一种抗生素,再无效或继续改换其他抗生素,或由口服改为肌注或静脉点滴。反反复复,前后服用多种抗生素,仍然迁延不愈。

  就中药的应用来讲,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宣散通利。因感冒咳嗽的发生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如风寒、风热等,在治疗上只有通过宣散的方法,祛除外邪,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感冒咳嗽。如生姜本身没有直接的止咳作用,但有突出的宣散作用,对部分寒性咳嗽初起的病人能起一些止咳作用。而抗生素对咳嗽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抑制炎性反应,这与中医的宣散通利的原则相违背。尤其是过早、过多、过久地使用抗生素,其结果是即使一时取效,也难以根治,反而导致咳嗽反复不愈,所以要在医嘱下合理使用抗生素。

  另外,我国传统医学对于久治难愈的咳嗽积累了不少方法,能因人而异治疗,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上一篇:冬季需防心肌炎
下一篇:糖尿病足重在预防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