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用药》

《家庭用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3:00

以“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为办刊宗旨,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为主...

文章数

给冬令进补者提个醒儿

2009-12-13 11:26:25

  又到冬令进补的时节。关注健康,想吃一点补药,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准后人们追求健康的必然。但如何进补大有学问,说几点意见供参考。

  科学进补,因人制宜

  中医强调辨证施补,重视因人制宜。世界上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正像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那样。因人而宜,就是因不同体质而异。所谓辨证施补,就是医生根据病人的体质及过去的病史,和现在的状态,量身定做,拟定的进补方案。

  人体的体质有阴阳寒热之别,脏腑气血的盛衰千差万别,过去的患病史错综复杂,还有每个人对于药物的顺应性也不同,因此进补方案必须因体质制宜,因病制宜,还有因时因地制宜,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盲目用补药,非但达不到进补的目的,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要倡导科学进补,合理调养。

  不虚无须进补

  虚证宜补。“补”是针对虚证而设,哪些人适合补?

  1.中老年人体质日渐衰退,气血不足,脏腑功能下降,体力不支者;

  2.大病后、手术后、大出血后、放化疗后体质虚弱者;

  3.患各种慢性病伴体质虚弱,致病不愈者;

  4.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发育不良,平时经常患感冒,或脾胃虚弱者;

  5.亚健康状态者(所谓亚健康,即有类似疾病的症状,但无疾病的证据)。

  反之,无虚证表现者不一定要补。如身体素来健壮,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眠食皆安,二便通调者等。

  滥服补药害处多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有病服药,药性自有病来相挡,无病服药只有人体相挡,会造成一定副作用。补之不当,常见的副作用有:

  1.腹部饱胀,食欲下降,消化不良;

  2.上火:口舌生疮、升火、便秘、烦躁、失眠、鼻出血等;

  3.个别人到第二年出现困倦、怕热、厌食、浑身不舒服等。

  如果过去服补药后曾经出现类似症状者,最好不忙进补。另外,感冒未愈,慢性病处于急性发作阶段应先控制其发作,不宜急于进补。

  胃喜为补

  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倡“胃喜为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补药要补得进才好”。临床上有的人的确体虚多病,需要进补,但为什么一吃补药反而不舒服了呢?这就是胃不“喜”,所以“补不进”。因此进补一定要对路,应该请有经验的医生指导或设计进补方案。另外一层意思是,吃补药之前,一定要“胃中和”,食欲好,如果有慢性胃病史或近期胃有不舒服者,先宜调理好脾胃,再行进补,这样可以提高进补功效。一般有经验的医生在开补方之前,先开一些“开路方”,或在补方中佐以健脾胃的药物,可以防止补不得法,节外生枝。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胃不舒服者,可暂时停药,服一些调胃的药,待“胃喜”后再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进补未必一定要用补药,对虚之甚者可以用中药进补,对一般的人,大可不必全用补药。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药物和食物治病养病的原理是一致的。有时候食补胜过药补,因为食物不仅富有营养,而且味道鲜美,进食本身是一种享受,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当然,食补也必须辨证施食,辨体质施食,则更有针对性,可以提高功效。如高脂血症用鲜蘑菇、青菜心清炒,芦笋、冬瓜煮汤;泄泻患者用薏苡仁、山药、扁豆煮粥等。坚持服用,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谓神补,就是指精神调摄。孔子说:“仁者寿,智者乐”。人能每天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是最好的补药,就必然拥有心身健康。

上一篇:食物讲究性与味
下一篇:食物的十三项功能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