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用药》

《家庭用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3:00

以“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为办刊宗旨,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为主...

文章数

酒药相争君未识,麻烦上身事已迟

2013-07-11 20:05:06


  李增烈  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酒,让人兴奋、愉悦;药,使人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应该说两者都是你我的好朋友,可两位朋友“狭路相逢”时,遭殃的却是你我,它们引发的不快甚至不幸,常常让人“始料不及”。

 

白领尴尬“亮相”

张君,40岁出头,海归白领,两天前赴宴,开怀畅饮“人头马”,当时未醉,感觉良好。后因上呼吸道感染,接受头孢曲松钠静脉点滴治疗。点滴不到20分钟,出现呕吐、恶心、口干、出汗、胸闷、面色发红等症状,心跳加快达100/分,血压下降至80/60毫米汞柱,视力模糊,说看见鬼来抓他了,极度烦躁,医护人员都压不住,一时让医生摸不着头脑。停止输液后,经吸氧,对症治疗,3小时后逐渐清醒。问到刚刚“落幕”的一切,医护人员尚“心悸犹存”,而张某却“概不知情”,如此这般,让人哭笑不得。

 

戒酒硫反应,拧死解毒“安全阀”

上述是一例典型的重度戒酒硫反应的案例,近来媒体时有报道。

无论是白酒、红酒、黄酒、啤酒,还是洋酒,其主要的共同成分都是酒精(乙醇),乙醇从胃肠道吸收进入人体后,首先被肝脏中的酶氧化成乙醛,乙醛继续被醛脱氢酶氧化成二氧化碳与水,到此乙醇的行程就结束了。乙醛虽然来自乙醇,毒性却比乙醇大得多,因此对于解毒来说,显然醛脱氢酶是一个关键性角色——解酒毒性的“安全阀”。

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进入体内后,就把醛脱氢酶这一“安全阀”拧死了,使之不能发挥作用,此时的酒精已经变成了乙醛,却无法继续被分解,因而在血液中“堆积”起来,乙醛的毒性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张某的“亮相”。他算是幸运的,保住了性命。但因此而“命丧黄泉”者不在少数!

值得注意的是,抑制醛脱氢酶的,即同样可引起戒酒硫反应的常用药物还有:氯霉素、灰黄霉素、甲硝唑、痢特灵,以及一些治疗糖尿病的降糖药等。

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会问,明明不良反应是喝酒引起的,与戒酒无关,怎么叫戒酒硫反应呢?原来戒酒硫是一种治疗慢性酒精中毒的药物,其使用历史远在头孢菌素发明之前,它的作用机制和头孢菌素等一样,也是抑制醛脱氢酶,产生的症状自然相同,所以后来的头孢菌素酒后反应,就承袭了这个“美名”。

在酒与药的博奕中,戒酒硫反应不妨说是药出了风头,其实在临床上酒影响药的情况更多。

 

酒后勿服的药物

酒精进入体内后,通过复杂的生物化学机制,降低或者过度增强药效,因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延误患者病情,同样值得注意。

1.催眠与抗凝血药:如眠尔通、巴比妥类及肝素、双香豆素等,因为肝药酶被酒精抑制,这些药物会在体内蓄积中毒。

2.安定类和抗过敏药:如安定、冬眠灵、扑尔敏、苯海拉明等,酒精加重其镇静作用,可导致昏睡、血压下降。

3.雌激素类药:雌二醇、己烯雌酚、黄体酮等,酒后会造成血液中激素水平大幅增加。

4.治疗心绞痛药:消心痛、硝酸甘油等,酒精加重其扩张血管作用,引起头疼、血压下降、胃肠不适等。

5.降血糖药:酒精增强药物的降糖作用,可以引起低血糖反应、头疼、恶心、酸中毒等。

6.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酒后可加重其胃肠道刺激作用,引起黏膜损伤,甚至消化道出血。

7.止血药:如维生素K、安络血等,酒精能抑制凝血因子,药物止血效果因而减弱。

8.维生素类:酒精影响维生素的吸收。

9.抗癫痫药和抗抑郁药:苯妥英钠因饮酒疗效降低,酒精加强丙咪嗪、阿米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镇静作用,可导致行为紊乱。

10.抗溃疡病药物: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促进酒精的吸收,故可出现酒精中毒症状。

以上林林总总十类药物,几乎涉及各个系统疾病的治疗,介绍出来,希望引起大家注意,努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借交通安全的警示语奉劝读者,并作为本文小结:

喝酒少吃药,吃药少喝酒。

安全最重要,牢记慎莫忘。

上一篇:漫谈“节日病”的防治
下一篇:莫让干杯变“苦杯”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