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技潮》

《科技潮》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4:00

《科技潮》杂志由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办,1989年创刊,是集宣传科技政策...

文章数

四大亮点增色添彩 北京科技周完美谢幕

2013-06-28 22:45:09

四大亮点增色添彩

北京科技周完美谢幕

本刊记者/陈治光 摄影/陈晓根

 

2013525日,位于北京东三环外侧的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彩旗飘飘,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一天,以“科技创新·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在这里完美谢幕。被称作大型科普博览的本届北京科技周展览面积达1.3万平方米,重点展示了450余项高端的科技成果和与生活相关的科普项目。

22737

本届科技周主场从519日—25日持续7天,吸引了12万人到现场参观,另有26万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北京电视台科技周现场直播。在科技周现场,为了让科技发展对国家、城市、生活等方面的作用能有一个全方位的、层次更清晰的展示,科技让国家更富强、科技让城市更美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高端实验室走进科技周等八大板块让观众对科技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第十九届北京科普电影周暨北京科技旅游季启动仪式、中国移动杯暨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颁奖会、“科学穿衣、扮靓四季”高科技服装T台秀等24场活动,生动地展示了科技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2738

22739

22740

22741

22742

参展项目创历史新高

你见过不用开窗就能通风、除尘、杀菌净化的窗式新风系统吗?你想在家里、办公室就可以拥有绿色菜园或精致花园吗?你想不想给老人配备一个能自动报警的智能小护士?

这些听上去有点像遥不可及的梦想,却在“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展区”一一变成了现实。该展区分“衣、食、住、行、用”5 个主题,集中展示了由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支持的200多项科技发明和创新成果,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给百姓生活带来的诸多惊喜。

22743

健康、舒适、时尚,成为人们选择服饰的新标准。琳琅满目的“衣”主题展区,展示了融入各种高科技元素的健康服饰:既有利用蛋白纤维与银离子纳米技术生产的防辐射新型纤维材料,又有吸湿透气、除臭抑菌、抗辐射功能的汉麻纺织品,还有专家现场讲解如何选择安全的纺织品、怎样检测化妆品、玩具、纺织品的成分等。

如何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在“食”主题展区,有浓缩了现代生物种植技术的阳台菜园、室内花园,有利用绿色栽培技术种植的营养番茄;人们可以听“智能牛宝宝”讲饮食科普知识,也可以现场检测购买的食品是否安全。

22744

“住”主题展区则展示了各种节能环保、智能方便的家居产品:不用开窗就可通风、除尘的智能可持续窗式新风系统,高效、环保的智能型水果保鲜材料,有3D 功能的电视显示器,集人脸识别门禁、个性化灯光照明、宠物定位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家居……

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未来之星”展区分为“未来工程师”和“未来科学家”两个板块,在开展融合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新型公益性科技活动的同时还展示了近80 件发明创新大赛、青少年创新大赛、教科院创新大赛评选出的优秀成果。

“科普影院”展区,则重点展示由国家部委和北京市支持拍摄的科教电影、科普视频等内容,向百姓滚动播放40 多部优秀的科普影视作品。

在“科普商店与一星期科普邮局”展区,感兴趣的公众可折价购买优秀的科普图书、科普产品和百姓发明产品;“科普邮局”首次把“太空邮局”带到百姓身边,让大家分享各种太空知识,并提供科技周明信片及基本邮政服务……

2013 年北京科技周的成功举办,所有参与活动的单位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35 家科研院所、科技公司带来了450 多项科技成果和科普项目,比2012 年增加了一倍,创造了历史新高。参展的项目单位纷纷派出业务骨干为前来参加科技周活动的市民介绍和讲解科技知识。

 22745

通力合作打造科普盛宴

看着络绎不绝的观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世龙备感欣慰:为筹备这场科技盛宴,相关单位、人员整整忙活了3 个多月。他说,2013 年春节过后,北京市科委相关人员就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研究确定“倡导科技创新,体验美好生活”的展览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展览的顶层设计,根据科普展览的特点征集、遴选展示项目……

作为北京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牵头单位,北京市科委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汇集北京众多的高端科技资源,相关政府部门、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踊跃献计献策。

朱世龙介绍,市科委充分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包括市商务委、市地震局等43 家成员单位通力协作,推荐参展项目;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公安局等市相关部门各尽其责,积极配合做好科技周宣传、学生参观、安全保障等工作,以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许多中小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希望在科技周上展示自己的科技产品和创新成果……

“北京科技周把政府科技工作、企业科技创新和百姓科技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力求推进科技工作接地气、惠产业、贴民生,实现政府、企业、百姓多方共赢。”朱世龙说。

 22746

四大亮点为展览增色添彩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细心的“老”观众惊喜地发现:与往年相比,2013 年的大型科普展览又增添了许多新亮点。

22747

2013 年是北京市的第十九个科技周,‘突出时代特征、继续坚持创新’是我们筹办科技周的一贯理念。”朱世龙说,“在组织2013 年科技周活动过程中,我们围绕‘倡导科技创新,体验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在展览内容、活动形式和宣传推广等多方面都力求出新出彩,以充分体现‘科技让国家更富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科技让城市更美丽’的时代特点。”据介绍,2013 年的北京科技周大型博览,增加了四大新看点——

首次引入“上天入地”的高科技成果。载人航天互动体验舱、近年来陆续列装的高新空中武器装备、南极科考海燕飞行器机器人、“蛟龙号”深海探测器、C919 大型客机模型、海洋石油981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这些高科技成果让百姓能够充分感受到科技进步对国家强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生动诠释了“科技让国家更富强”。

首次引入高端实验室。北京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高校教学科研所用的高端实验室大多“藏在深闺人未识”。此次,作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人大附中,把他们的高端实验室搬进了科技周,调动高层次科技人员开展科普活动,向公众展示了高校实验室设备和科研过程,充分利用了北京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多的特点,体现了全国科技活动周提倡的“区域特色”,大大接近了高端实验室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让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亲身体验科技研究活动,激发创新创造兴趣。

首次引入国外趣味科普展品。为了让百姓体验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科普活动,这次北京科技周首次尝试将国外一些优秀的科普资源引入北京科技周主场,如“美国互动科学快餐”项目融入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科普专家的创意,在现场引起了众多小观众的参与热情,为少年儿童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以微型科学实验为主要内容、探索学习科学知识的体验环境。除了美国,英国和意大利也带来了自己的科普项目。科技周上,观众不仅增进了对国外科技资源和研发成果的认识和了解,而且现场体验了异国不同风格的科普活动。

首次展示城市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技成果。“天蓝、地绿、水清、城美、路畅、民乐”等六大系列的科技成果,充分展示了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的力量,让公众增强“科技让城市更美丽”的信心。

22748

“在推广宣传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多方面创新探索,让此次大型科普博览‘推而广之、深入人心’。”北京市科委科技宣传与软科学处处长张信告诉记者。

张信介绍,在北京科技周开幕之前,北京市科委就通过电台、广播、地铁媒体、楼宇媒体等,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式预热宣传,让更多市民知晓。在科普博览会举办期间,北京市科委与北京电视台首次联合推出了“首届BTV 杯百姓最喜爱的发明评选活动”,并在科技周现场举行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颁奖会,鼓励和表彰民间科技发明人,以弘扬首都创新精神。519日、20 日,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还对北京科技周主场进行了现场直播。

 22749

让社会公众能体验可互动

生动逼真的实物模型、引人入胜的科教电影、活灵活现的机器人表演……让众多观众驻足欣赏、流连忘返。

除了“用眼用脑”,许多观众还“动手动脚”,饶有兴致地体验、互动——

在航天互动体验舱,孩子们穿上“航天服”,兴高采烈地体验当航天员的感觉;

在“快乐工作坊”,许多公众与专业心理咨询师面对面,进行心理测试、请教减压方法……

“‘体验互动’是2013 北京科技周的一大特色。”朱世龙介绍说,本届科技周采取了场景化设计、互动式体验的展示方式,不仅许多展品可以让人互动体验,还安排了互动活动和闯关游戏,设置了科普活动区,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吸引观众积极参与其中。“在征集项目时,我们希望挑选一些高科技、贴近生活、互动性强的项目,让观众可以亲身参与,亲自操作,在互动中体验乐趣、在乐趣中感受科技,帮助大家在体验互动中了解科技的魅力——这也是未来科技周的一个趋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参与。”置身人流涌动的北京科技周大型科普博览展区,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翟立新也看得津津有味。他告诉记者:“这次大型博览集创新性、时代性、贴近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让公众在参观、体验中增长了科学知识、增强了科技自信、激发了创新热情。只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富强,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加美丽,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美丽的‘中国梦’一定能早日实现!”














上一篇:地球人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农科院生物安全性专家 解读八个著名的“转基因事件”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