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24小时》

《科学24小时》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旨在向全国广大群众,特别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广大青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繁荣科普创作,启迪思想,...

文章数

光影梦工厂——电影背后的魔力

2013-05-08 20:02:55

你玩过在书角画小人,然后快速翻动书页让小人动起来的游戏么?其实,那就是“电影”!一直以来,电影都被当成是一个制造梦想的产业。然而,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电影的表象和内涵。未来,体感技术会改变我们坐着“看”电影的习惯?电影可能与游戏结合?3D 电影会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这些问题的答案,正等待着我们去揭晓……

 

光影梦工厂——电影背后的魔力

严蓬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了一个制造梦想的产业。银幕上的光影组成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或感人肺腑,或惊心动魄,或恐怖悬疑,或幽默可笑。而这个制造梦想的产业本身,也需要强大的支撑才能展现电影的魅力。这种电影背后的魔力,就是科技的发展。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跟小说等艺术形式不同,从来都需要依靠工业体系和技术的支撑。自从2009 年詹姆斯·卡梅隆的超级大作《阿凡达》上映后,3D 已经成了商业大片的标准配置。电影似乎正式从2D 时代进入到3D 时代!而最近在国内上映的魔幻大片《霍比特人》,却让我们又一次无缘贴近电影技术革命:48帧。因为国内放映的只有普通版,没有导演彼得·杰克逊精心调配的48 帧版。

你可能要问了,这48 帧是个什么概念?这样的电影有何独特之处?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我们正站在电影发展的门槛上,未来的电影会和以往银幕上看到的影像形式完全不同!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这种艺术形式的表象和内涵。

 

电影魔力之源

电影自1895 年诞生至今,在技术和形式上出现了四次重大变革: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从2D 3D。其实3D 技术已经不算新鲜,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了立体影像的概念,到五六十年代已经出现了很多部3D 电影。

老一代的人可能会记得上世纪60 年代的一批国产3D 电影,比如《魔术师的奇遇》、《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等等。但那时候戴着红蓝眼镜看的3D 电影,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直到电影《阿凡达》以新式的双机拍摄方式把非常逼真的3D 影像呈现出来,电影才算真正走进了3D 时代。2012 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李安拍摄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让3D 电影更上一层楼,让我们明白不但动作科幻大片需要3D,连一般剧情片也可以用3D 来表现。

如果你看过2012 年引进国内的电影《艺术家》,你就会明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是怎样发展过来的。该片讲述了默片时期发生在圈内的一段故事:已成明星的男演员乔治和当时尚为群众演员的佩比因偶然的机会一见钟情,在乔治的推荐提携下佩比慢慢成名。与此同时,由于乔治拒绝接受有声电影即将取代无声片的事实,被电影公司解雇。他企图凭借一己之力,孤注一掷独自投资拍摄默片,以求证明自己的艺术价值,结果不巧适逢经济大萧条时期,影片的惨败让他一蹶不振,在自杀未遂后得到已成为有声片的歌舞巨星佩比的帮助,最后两人终于团聚在一起。这个故事非常真切地展现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被人接受的过程,并告诉我们:顽固守旧,必遭淘汰。

电影从无声发展到有声,主要得益于当时电台广播的出现。而在上世纪30 年代,彩色电影的出现也是一场革命——人们往往想当然地以为1939 年的经典电影《乱世佳人》是本黑白片,是后来上色的,其实那就是第一批彩色电影。到了50 年代,电视机的普及又给当时的电影界带来巨大危机,人们更倾向于待在家里看电视,不愿意花钱去影院了。就在这时,为了凸显电影的独特效果,巨大画幅的宽银幕出现了。坐在影院里,你能看到家中看不到的广阔景象。电影人通过技术发展,又一次度过了难关,把观众重新拉回影院。

如今的3D 电影也是如此。现在电视机尺寸越来越大,所采用的比例也和影院接近(开始广泛采用169 的宽屏幕)。同时,家庭音响慢慢普及,电影必须要继续强调它的巨大奇观效应才能吸引观众。于是3D 成了电影人吸引观众的新法宝。不过詹姆斯·卡梅隆和《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等人不愿意总是被动地跟随时代的步伐,他们看中了高帧率技术(High Frame. Rate,简称HFR),认为HFR 能带来前所未有的电影新体验。

 21879

电影《霍比特人》画面

HFR 带来的新变革

我们都知道,电影是依靠人类的视觉暂留现象而发展起来的艺术。你玩过在书角画小人,然后快速翻动书页让小人动起来的游戏么?其实,那就是“电影”!在电影中,一幅静止的图像被称做一“帧”(Frame)。动态的画面则按每秒显示多少帧来衡量,这就是所谓的“每秒帧速率”(fps)。

早期的电影里几乎没有大动态、高速度移动的画面,也没有CG 电脑特效镜头,每秒24 帧完全可以满足观众及电影工作者。因此,这种形式就以每秒24 帧的格式被确定了下来,后来更出现了戈达尔“电影是每秒24 帧的真相”的名言,24 帧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那么24 帧每秒的规格为什么在今天会让有些电影人感觉不够用了?你看电影时也许注意到过,一旦有快速运动的物体,比如赛车、飞机甚至两个人凶猛格斗,就很难看清动作的过程。或者有时镜头快速地横向移动,例如镜头从街的一端像扫射一样移到另一端,这时,你看这样的横移画面就会产生一种晕眩感。这些模糊、抖动、频闪都是电影帧率不够造成的。

玩游戏的朋友可能都对高帧率的效果有切身感受,如果把屏幕的刷新率设置得很低,玩起游戏来就有抖动的感觉,画面显得不稳定。虽然刷新率和电影的帧率是两个概念,但其原理接近,都是在一秒内呈现的画面越多就越稳定,人眼看起来就不感觉模糊了。

《霍比特人》的导演彼得·杰克逊在谈到每秒48帧电影技术时说:“以每秒48 帧的频率来拍摄和放映电影非常有助于摆脱这些问题。它会让电影画面显得更逼真,观看起来也更轻松,尤其是在3D 电影方面。最近几个月,我们一直长时间看着以48 帧拍摄的《霍比特人》的测试片和样片,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看着3D 画面却不觉得眼睛疲劳。那画面看起来真棒,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此了。到这个地步,再看其他电影,感觉就很原始粗糙了。周日的时候,我在影院看了部新片,结果一直被抖动的镜头和模糊的画面感所困扰。”

总的来说,每秒24 帧的电影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从长远看,未来的火种似乎已经被彼得·杰克逊和詹姆斯·卡梅隆这样富有远见的技术大师点燃。变革在开始时总是显得不那么可靠,3D 电影开始时不也让大家觉得是骗钱的东西么?但《雨果》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却让我们意识到3D 电影将来前景无限。世界的面貌总会慢慢改变,如果在3D 之后,48 帧真的是另一个改变电影面貌的大潮(至少可以算半次革命),那么我们该欣喜有幸见证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吧。

3D 48 帧技术发展之后,电影其实面临着更巨大的挑战和机会:体感技术是否会改变我们坐着“看”电影的习惯,进而让欣赏电影变得像一次全方位的体验和冒险?电影与游戏在未来是否可能结合,让看电影变成互动的过程,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3D 电影再发展下去是否会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让我们感觉像进入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如此看来,电影似乎还有无穷的魔力,等待在未来被释放!


上一篇:嘿,我就是个“球”
下一篇:“苏梅克”和“星尘号”——两个探测器的情人节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