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大众》

《科学大众》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创办于1937年,是我国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科普刊物之一。现由江苏省科技厅主管、江苏省科协主办。70多...

文章数

大脑决策奇妙过程

2008-12-23 23:19:34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选择题。今天我该穿什么衣服?我是去打球还是看书?高考志愿选择哪个专业……面对这么多选择,大脑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大脑是否能真实地感知现在,预见未来?神经生物学家深入研究了大脑作出决定的奇妙过程,发现了影响决策的多种因素。


每当看到“打折”标签的衣服,我们的决策就会受“锚定效应”的影响

  跟着直觉走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雅尼娜·威利斯和亚历山大·托多罗夫发现,当我们见到一张新面孔时,我们在最初的0.1秒内就对这个人的可信度、能力、攻击性、可爱程度和吸引力做出了判断。如果再给一些时间观察——大概1秒钟——研究人员发现,观察者几乎不会改变他们的看法,他们只会对他们的迅速决定变得更加自信。实际上,我们更相信第一印象。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试验证实,信息过量使我们远离了直觉。他们要求学生选择出最适合预先设定的4组条件的4辆汽车,每组条件里包含4个简单的汽车特性。然后又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再让学生选择符合条件的汽车,但每款汽车要符合12个条件。研究人员发现,面对简单的选择时,如果允许思考几秒钟,学生们都能给出很好的答案,不会被冲动所左右。但当面对一个复杂的选择时,理智最终使他们迷惑,因为有太多需要考虑的利与弊。

  现实世界也是如此:当购买衣物或厨房用具等小件物品时,如果购物者在购买前用几周时间理智地比较了各种选择,那么他们会对自己的决定比较满意。然而,当购买家具等大件物品时,那些跟着感觉走的人会比较满意。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不论在购物中心还是在政治和管理领域,这种下意识的决策过程都能够得到成功运用。但你要明白,如果你面对的决定是趋于情绪化的,你的直觉可能起不了作用,因为你可能会歪曲事实,自欺欺人。

  让人帮你选择

  我们往往认为,自己做主要比别人替我们做出选择更令人高兴。然而有时候,无论决定的结果是什么,做出决定的过程会让我们感到不满,这时候就最好放弃做主。特别是当你并非某一问题专家,或者需要在两个不太妙的状况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最好找人帮帮忙。你可以让餐馆里的人帮你选择红酒,也可以让机器给你一个彩票号码。如果将某些决定权交给国家或专业人士的话,也许你会更开心。


在餐馆吃饭时饮料的决定权交给别人也许会让你更开心

  在一个类似的试验中,研究对象必须在没有任何信息指导的情况下做出选择。这次,相比指定一个人替他们选择来说,他们全感到不太满意。研究者说,原因是即使最终做出好的选择,选择者也不能自我满足,仍会觉得自己可能没有选择最好的选项。甚至当选择者获得一点信息时——即使不足以对结果负责——他们仍然更希望别人替他们做出选择,而不是自己做出选择。

  看准了再决定

  我们在做决定和判断时,常常有一种奇怪的习惯,即喜欢与任意的或者毫无关联的事实或数字联系,这就是所谓的“锚定效应”。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典型实验,邀请参加者转轮盘,轮盘上的数字从0到100,然后让他们估计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占的比例。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对轮盘进行了调整,使它不是停在10就是停在65。

  尽管这与接着要回答的问题毫无关系,但是对参加者答案的影响是明显的。轮盘转到10的人估计的数字平均为25%,而轮盘转到65的人估计的数字是45%。他们似乎从轮盘的旋转中得到提示。

  每当被要求根据非常有限的信息做出决定时,我们似乎更倾向于接受无关的信息,让它们影响我们的判断。每次我们走进商店,看到打上“减价”标签的衣服,就可能受这种效应影响。这是因为最初的价格成为我们与降低的价格相比的参照,使降价后的商品看上去像是便宜货,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放弃错误想法

  我们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越多,越容易深陷其中,也越容易促使我们作出糟糕的决定。例如,如果我们已经支付了旅游的费用,那么即便这个周末下着倾盆大雨,即便要呆在酒店里足不出户,即便这将是一生中最糟糕的一个周末,我们还是会去的。但这里所说的投入不一定是金钱,谁不曾把大量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20世纪70年代,英国和法国政府就掉进了这样一个陷阱,虽然明知道开发协和飞机无利可图,但两国还是坚持要继续下去。包括证券经纪人也容易被这样的机遇假象所蒙蔽,他们常常等待太长的时间来抛出已经大幅度下跌的股票。


面对复杂繁多的选择,人们往往更难作决定

  20世纪80年代,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哈尔·巴克斯和凯瑟琳·布卢默证明了我们很容易被这种情况所欺骗。巴克斯和布卢默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他们支付了100美元,准备周末去密歇根滑雪,但随后又发现可以以50美元的价格去威斯康星一个更便宜、更好的度假胜地。当支付了两次旅行的费用后,学生们才被告知,这两次旅行是在同一个周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会怎么做?令人吃惊的是,大多数人选择了不那么吸引人而且也更加昂贵的那次,因为他们在这次旅行上投入得更多。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某些东西上投入得越多,我们就觉得无法摒弃它。

  在作出决定的时候,聪明人应该考虑到,如果最初的想法是错的,最好舍弃已经投入的。为了避免让投入的成本影响你的决定,要不时提醒自己,过去的已经过去,投入的已经投入了。我们要尽量减少损失,但有时明智的选择是,不要在已经亏本的买卖上再投入更多的钱了。

  考虑情感因素

  恐惧推动我们搏斗或逃跑,反感使我们避免遭遇令我们厌烦的事物。然而情感在决定中的作用远远超过自动反应。每当你下定决心时,你的大脑边缘系统——大脑的情感中心——处于活跃状态。

  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研究了大脑负责情绪的区域受损的人,发现他们常常无法作出最基本的决定,例如该穿什么衣服或吃什么。因此,达马西奥猜测,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大脑储存过去选择的情感记忆,我们利用存储的情感记忆为目前的决定提供信息。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丹尼尔·费斯克尔和他的同事让研究对象处于愤怒状态,然后让他们去赌博。他们发现男性在愤怒的时候赌得更多。还发现愤怒的人不慷慨,更倾向于接受人们提供给自己的第一项选择,而不会考虑其他选择。似乎愤怒使我们变得冲动、自私、冒险。

  反感是会带来有趣后果的另一种情绪。在弗吉尼亚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证明,在让研究对象感到厌烦之后,如果让他们对诸如吃掉自己的狗或贿赂等道德问题进行评价时,他们表现得比常人更加反感这些做法。

  所有情感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动机,所以最好避免在做重大决定时受情感影响。然而奇怪的是,有一种情感似乎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选择。芝加哥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悲伤的人会不慌不忙地考虑摆在他们面前的各种选择,最后能做出最佳选择。实际上,许多研究表明,情绪低落的人对世界的反应最现实。心理学家甚至为它创造了一个词:抑郁型现实主义。

  限制选择数量

  人们更愿意从5块糖果中选择一块,而不愿在50块中挑选,尽管我们会认为越多选择越好。谁能第一次就选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东西,谁才是最容易满足的人,也就是说,人们更喜欢一开始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糖果,而不必看遍盒子里所有的糖果。

  这就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希娜·延加的发现。她研究的是选择的矛盾——也就是尽管我们认为最好是有更多的选择,但通常选择的对象越少,越好选择。选择往往代价高昂,它对信息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个过程让人晕头转向,会耗费大量时间,最糟糕的是可能导致一事无成:你花费大量时间权衡各种方法,结果却什么都没有做。此外更多的选择也增加犯错误的机会,因此你会对选择的结果感到不满,因为你担心错过了更好的机会。

  选择的矛盾适用于所有人,但是它对一些人影响要更大。受影响最严重的是“永远不满足者”——这些人在做出决定之前要考察所有可能的选项,希望做出最好的选择。当选择对象有限时,这种策略会很有效,但是对象过于复杂时,就难以做出决定。而“满意者”——往往选择符合他们要求最低限度的第一选择——则受影响最小。

  因此,与其寻遍所有网站来查询最佳数码相机的信息,不如直接问你的朋友,他对自己的相机满不满意,也许你就这样找到了适合的型号。

  不要担心结果

  我们每次做决定时都会设想,我们的选择结果会使我们有何感受,我们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情绪或“快感”。显而易见,我们通常会做出那种我们认为大致会使自己最快乐的选择。

  但事实上,人们通常高估了抉择的后果所带来的影响。彩票中奖实际上带给我们的快乐往往要比我们认为的要少。而我们通常认为,如果我们失去了双腿,生活将会让人无法忍受。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不愿意打输赢几率各为一半的赌,除非赢到的钱大约是输掉的两倍

  导致我们做出错误预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损失厌恶”,这个概念是指损失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同样的收获所带来的快乐。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不愿意打一个输赢几率各为一半的赌,除非他们可能赢到的钱大约是输掉的两倍。因此,在赌硬币的正反面时,如果有可能赢得10美元以上,大多数人才会押上5美元。然而,研究发现,尽管“损失厌恶”会影响人们的选择,但当人们真的受到损失时,他们发现其实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心疼。吉尔伯特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我们潜在的心理承受力,以及我们几乎能为所有情况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

  因此,做决策时,一定要记住,你可能受到的伤害或者得到的快乐比你想像的要少。最后,不要总是谨小慎微。最坏的情况也许永远不会发生——就算发生了,你还有足以应对这一情况的心理承受力。

  换个角度看问题

  考虑一下下面这种假设的情况: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你的家乡可能暴发一种导致600人死亡的疾病。为了抗击这种疾病,你可以选择下面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将可以挽救200人的生命,第二种方案有1/3的可能让600入全部获救,但同时也有2/3的可能是所有人都无法幸免。你会选择哪个方案?

  现在,再考虑一下另一种情况:你面临着同一种疾病以及同样的死亡人数,但是这一次,第一种方案的结果是有400人肯定要死亡,而第二种方案中,有1/3的可能是出现零伤亡,而有2/3的可能是600人全都毙命。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明白,这两种情况是相同的,而且从概率的角度来说,无论你选择哪种方案其结果都是一样的。然而,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本能地选择第一种方案,而在第二种情况下都会选择第二种方案。这是“框架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框架效应”的作用下,如何表述另外的选择方案影响着我们所做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都强烈偏爱阐明我们将获得什么的选择方案,而厌恶似乎会带来损失的方案。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一种情况下第一种方案似乎更好,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第二种方案似乎更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小零食在出售的时候标明“90%无脂肪”,而不是“含有10%的脂肪”。

  脑部扫描表明,当一个人跟着“框架效应”走的时候,他的扁桃核——大脑中情感中心的一部分会有大量活动。受影响程度最低的人的扁桃核部分同样会有大量的活动,然而,他们却能够抑制住最初的情感反应,让大脑的另外一部分发挥作用,这个部分被称为中间脑前叶皮质,它与扁桃核和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的部分都有很强的联系,大脑中的这部分区域受损的人总是更加冲动。

上一篇:改造大脑适应复杂未来
下一篇:“战神”曾在铁轨上怒吼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