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30415_32177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博览》

《世界博览》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世界博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为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创刊于1984年,曾伴随跨世纪的一代少年、青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名字为众多的中国人所熟悉。

文章数
分享到:

日本版“收入倍增”真相

2013-04-15 19:13:00

收入倍增计划改变了日本的农村和城市

日本版“收入倍增”真相

特约记者 高宇 发自日本


日本人拼命工作赚钱,等到“三种神器”都搬进了家门,才开始有了富裕感,真正尝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甜头。

 

据学生时代的同窗回忆,“池田勇人并不怎么苦学,但考试时押题的预感却无人匹敌。”若干年后,擅长押题的池田勇人成为日本首相,当时的日本已经摆脱了战败国的阴影,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但朝鲜战争带来的红利也已经耗尽。日本虽出口产品丰富,却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牌,中小企业生存日益艰难,贫富差距拉大,许多人认为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好日子到头了。

池田勇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主持制定了“收入倍增”计划,提出要在十年内,让日本国民收入翻番。

这一次,他又押对了题。

 

精通经济,但经常口出“雷人”之语

池田勇人是二战之后日本非常重要的一位首相,他曾预言世界会进入日美欧三极时代,在他的任期内,东京举办了奥运会,完全走出了“战后时代”的阴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取得这些成就,同他长期任职于大藏省,主管经济工作的经历密不可分。

1925年大学刚毕业,池田就进入大藏省。从明治维新时代开始,大藏省就是日本中央财政机构,掌握了日本的经济命脉。但池田的仕途并不平坦,仅仅4年后,他就因先天疾病退职长期养病。

那之后,是彷徨于生死间的5年。期间,他还经历了与结发妻子的死别,对社会中弱者的地位有了更深的了解。193412月,再度被大藏省录用的池田已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改过去事不关己的散漫作风,开始以勇于行事、雷厉风行而著称。

短短6年后,他就升任大藏省主税局国税科长,1947年升到官僚体系的最高职位——大藏省次官,相当于财政部业务副部长。两年后,池田弃官从政,得到时任日本首相吉田茂的青睐,初次参加选举就被委以大藏大臣的重任,全权负责经济。之后,又曾兼任通产大臣、经济审议厅长官等职,直接参与了美军占领期和经济复兴期的经济产业政策的制定。

因其长期在大藏省任职,池田周围形成了以经济官僚为主的议员派别,他还搜罗了一群大藏省出身的经济学家作为自己的智囊团,其成员大平正芳、铃木善幸、宫泽喜一后来都成为颇有政绩的日本首相。

但或许正因为出身官僚、精通政策,却参不破政界和媒体的游戏规则,日本社会对其派别的评价是“强于政策、弱于政局”,甚至被戏称为“公卿集团”,意思说这一集团强于运筹帷幄,却不善随机应变。池田本人尤为重视经济规律,习惯有话直说,在其担任大藏大臣和通产大臣时,曾多次在国会辩论中受人诱使而口不择言,被媒体放大后酿成政治风波,甚至还曾被逼辞职谢罪。

195031日,时任大藏兼通产大臣的池田勇人就上了记者的当。在回答关于中小企业经营状况问题的时候,他说:“信用低、无法获得贷款的责任在经营者,不在政府,企业因此破产也无可奈何。”他没有识破这个陷阱,反倒在次日议会上越陷越深,再次被问及此事时,他又对记者说:“有5个人、10个人因破产自杀了,从国民总数来看没什么了不起,现在是企业整顿期,并不是改变政府财政状况的时期。”

单纯从经济运行的逻辑来看,他的回答没有太大问题,但这段答辩被报纸缩略为“中小企业主有5个、10个破产自杀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报道,引发了反对党对池田的不信任提案。

当年的127日,在参院预算委员会上答辩时,池田指出经济管制下的配给制不合理,应按价格规律办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按照同样的比例配给米和麦,这是完全的管制。我的愿望是,收入少的多吃麦、收入多的多吃米,按经济规律办事才好。”当时在野党提出,日本已发生通货膨胀,应该采取紧缩措施。但池田认为,批发物价并未上升,不能说发生了通货膨胀,米价虽涨了,但麦价没有涨,穷人往米饭里多加麦子也能维持生活。结果这一发言被媒体演绎成“穷人只配吃麦饭”的报道,作为对低收入者歧视的发言引起了广泛的批判。

19521127日,池田又一次惹了众怒。他回答中小企业问题时说:“违反经济原则、从事不法投机的人就是破产了也没办法。中小企业经营者破产,想不开自杀了也是理所当然。”随后在野党以此为由提出不信任案,池田因此不得不辞职。

半个世纪之后,日本人在评价历届首相时,池田勇人以尊重经济规律著称,可见以上这些曾掀起轩然大波的发言,不过是被政坛和媒体故意曲解的结果。

 

日本版“伟大复兴”的争论

当时参与制定收入倍增计划的还有著名经济学家下村治,他是全日本最早运用增长模型规划经济的学者。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后,他第一个提出日本将进入“零增长”时代,在泡沫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他又预言:“没有经济实体支撑的金钱游戏终将破灭”,建议“日本经济应在缩小规模基础上实现再平衡”。但在经济政策一直追随美国的日本,下村的警告长期被忽视,其学说也长期被人们所遗忘。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评价其学说和警示。

这样一位看似“悲观主义”的学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是最乐观的人。战后,日本通过单独媾和回归西方阵营,国际贸易环境和战前相比有了根本性改善。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这时候,对未来经济预期也出现了重大分歧。

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战后复兴的完成,日本经济将进入中速或低速发展期。1956年的财政白皮书宣告“已不再是战后”,其中隐含的意思是,高增长是复兴,而不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在恢复战前水平后,不会再有高增长。但以下村治为代表的高速增长论派则认为,日本经济正处于“历史的勃兴期”,国民创造力的解放会引发高速而持续的增长。在其后的10年之间,国内生产总值可能翻番,甚至翻三倍。他对池田建议说,应该制定增长率在10%以上的经济计划。

两者间先后爆发了“库存论战”和“增长论战”。主流派经济学家在1958年的经济白皮书中预测,过度的设备投资将引发设备过剩,而生产过剩会导致中期经济停滞。他们主张应该采取紧缩政策防止经济过热。但下村认为,日本经济症结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认为多领域技术革新将带动民间设备投资,带动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

1959年,池田在新经济计划中提出了“月薪两倍论”的说法。但下村认为“增长率6.5%”的提法太保守。这次的论战吸引了很多经济学家参与,官方的主流看法是此后增长率将比5%稍高,学者们的结论是:“5%虽然太低,但下村所说的10%实在过高,按10年收入倍增目标,就变成了年增长率7.2%。”

正在制定收入倍增计划之时,池田当选了日本首相。竞选时,他已经夸下海口,承诺经济增长目标为每年9%。之后,经济企划厅不得不与池田的智囊进行协调,最终由池田裁决说:“就说最初3年是9%吧,”维护了经企厅和经济审议会的面子。

下村曾亲自深入黑市调查,发现了日本国民对于物质生活的巨大期待。加入西方阵营后,日本国内正兴起投资热潮,结合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他得出了日本经济正处于“历史的勃兴时期”的结论。

可是,当时日本国内因《日美安保条约》引起的大规模抗议刚刚平息,日本国民对于“收入倍增”这样宏伟的蓝图反应并不热烈。当时媒体做了“10年后收入能翻番吗?”的舆论调查,认为可能的占15%、认为不可能的占40%,剩下将近半数,都表示“不知道”。《读卖新闻》评论说:“这是劳动阶层根据迄今为止的生活经验,对10年后工资倍增之类天方夜谭毫无掩饰的心境表露。”

 

“三大神器”搬进家门

回头来看,池田勇人和村下治都过于保守了。从1960年开始的10年里,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1%,只用7年就实现了倍增,10年后生产总值增长三倍有余。

收入倍增计划还彻底改变了日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计划的目标是“迅速使国民总产值翻番、通过增加雇用实现完全就业、大幅度提高国民生活水平”,重要手段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城市化。收入倍增计划对提高国民整体收入的作用被后世所称道,但对农业的影响却是毁誉参半。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1961年日本制定了农业基本法,构想就是将每户农民经营规模扩大2.5倍,这样每2.5户农民中就能减少1.5户,将剩余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展,农村的初中高中毕业生生以“集团就职”的方式被大量雇用到工矿企业,农村人口迅速减少。

但这项计划对农业本身的影响,后世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农业政策的诱导实现了畜产、酪农、园艺等门类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加20倍,燃料消耗量增加30倍,饲料用谷物进口量增加20倍,农药使用量增加40倍,农村成了石油、农机、农药、化肥等厂商的大客户。农村因贷款引发了“机械化贫困”的现象。由于政府对米价实行保护,所有替代性农产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使日本农业彻底失去了国际竞争力。

但在城市,这项计划却被认为是极其成功的。

今天的日本,人们习惯于对家用电器和家具快速更新换代,街角的垃圾站,常常堆着还很新的各种彩电冰箱,淘汰的家具除极少数进入旧货市场外,均采取焚烧销毁的做法。这与日本每一个易拉罐都要回收再利用的节约传统似乎大相径庭,这便是收入倍增计划时代留下的传统,因为这些生活用品不回收,才能促进新一轮的生产和消费。

1961年开始,日本政府实施减税和降息,促进家电产业的技术革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并在居民中间营造对“西方先进生活方式”的憧憬,促进国民的新消费需求。1968年,日本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此后,日本人的生活水准开始与发达国家看齐,逐渐走上了稳定富强发展的道路。

在日本神道教传说里,“八咫镜、八尺琼曲玉、草薙剑”被称为代表天皇身份的“三种神器”。到了上世纪60年代前期,日本家家户户开始追求自己的“三种神器”,那就是黑白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到了60年代后半期,又有了新的“神器”,就是汽车、彩电和空调。日本人为了获得这些产品,拼命工作赚钱,等到把它们都搬进了家门,才开始有了富裕感,真正尝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甜头。

  

抽文

当时媒体做了“10年后收入能翻番吗?”的舆论调查,认为可能的占15%、认为不可能的占40%,剩下将近半数,都表示“不知道”。《读卖新闻》评论说:“这是劳动阶层根据迄今为止的生活经验,对10年后工资倍增之类天方夜谭毫无掩饰的心境表露。”

 

上一篇:法国巨富的献宝谋略
下一篇:日本版“收入倍增”真相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