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30710_32178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博览》

《世界博览》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世界博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为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创刊于1984年,曾伴随跨世纪的一代少年、青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名字为众多的中国人所熟悉。

文章数
分享到:

菲律宾:一个没有“愤青”的国度

2013-07-10 19:34:46

留学菲律宾见闻录

一个没有“愤青”的国度

尽管这个国家有太多值得皱眉的理由,但人们依然满脸微笑。

特约撰稿|王一苇  发自 马尼拉


初至马尼拉,是3月中旬的深夜。刚从北京的料峭春寒里抽身的我们,忙乱地穿行于阿基诺机场二号航站楼老旧的铁门和拥挤的人群间,寻找前来接机的当地人。菲律宾给我的第一印象,像是一块半融化在高温里的巧克力,甜腻而黏稠。尽管已近凌晨,席卷而来的热浪仍使人头昏脑胀。

开始的几周适应期,我们除了在雅典耀大学的周边活动,还集体旅行去了薄荷岛和宿务岛。而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后,我们也从了解奎松城开始,逐渐走遍了马卡蒂商业中心和大马尼拉(Metro Manila)的其他地标式景点。过程中积累的点滴体验,使我眼中的菲律宾不再仅仅是历史和文化课上的一些地名与事件的组合,而成了一幅活色生香的画卷。

是乐天还是散漫?

如果问马尼拉的标志是什么,一般的选项也许有西班牙殖民时期留下的王城、圣奥古斯丁大教堂、代表行政中心的马拉卡南宫和纪念民族英雄的黎萨公园等等。但在我的印象里,最深刻的莫过于一道流动的风景——永远能在当地人脸上见到的微笑。无论是大学里的老师、学生,还是商场门口的保安、清洁的阿姨,抑或是走在路上时经过你身边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总是一脸善意的微笑,甚至会热情地与你打招呼。

每逢此时,惊讶之余,心里也有微微的暖意。“菲律宾人是一个快乐的民族,”不止一次,当地的朋友这样告诉我。

然而这种乐天的态度在一个中国人眼里,有时也会成为散漫的代名词。言语上的戏谑和诙谐已经渗透到了菲律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最严肃或最悲伤的故事,也有可能成为他们玩笑的对象。

这一点在广播这一媒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整个菲律宾,广播的受众占总人口的85%,超越电视成为了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在一个典型菲律宾电台的节目里,每隔十几秒(甚至更少)就会出现嘈杂甚至尖利的笑声特效,即使主持人讲的笑话并不有趣。我很难理解这种形式,而一个菲律宾人对此的解释是,要是没有这些笑声,“那也就太不菲律宾了。”

更加难以理解的,大概是与微笑相伴的那种不紧不慢的生活态度。与菲律宾人相约,迟到是司空见惯的事。无论你有多着急忙慌,邮局的业务员也总是慢吞吞地处理你的邮包。菲律宾有一句名言“Bahala na”,代表了最普遍的生活态度,他们对此的解释是尽自己努力做到最好,而将事情的结果留给上帝做决定。但在我的观察中,体现在更多菲人身上的似乎是一种听之任之的生活态度。

正因如此,菲律宾几乎没有能称之为“愤青”的群体,对于大多数菲律宾人而言,与中国的岛屿争端仅仅是“政治家的事”,完全不影响他们对中国来的商人和游客笑脸相迎。

22871

2013513日,马尼拉街头,骑着摩托车的人驶过挂满竞选海报的街道。菲律宾在五月中旬进行中期选举。

富人都是华人

从学校沿着巴石河,可以一直走到最近的SM商场。沿路上,低矮的民房随处可见,脏兮兮的木板和油布搭起的帐篷,像一个个衣衫褴褛的人斜靠在岸边。巴石河是一条东西向贯穿大马尼拉的河流,河水臭不可闻,但仍是一条交通要道。说到交通,马尼拉也是全球“首堵”之一。究其原因,无非是道路管理不善,对于一个保持着9年没修完一条路的纪录的政府而言,这也不算稀奇。

SM商场是马尼拉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连锁商场。小至生活用品,大到家具汽车,一应俱全,可以说是普通民众的购物天堂。而对于在菲律宾居住的富人而言,马卡蒂商业中心则是他们的聚居区。与巴石河边和巴朗盖社区内的破旧建筑相比,这里拔地而起的高楼和闪亮的橱窗玻璃是高档和雅致的代名词。马卡蒂的房租一般是一万多人民币一个月,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

尽管商场众多、高楼林立,马尼拉的经济实际上仅仅掌控在几大家族的手中。例如坐拥所有SM商场的施至成家族,以及在马卡蒂拥有以家族名字命名的一大块产业的阿亚拉家族。他们中一部分是来自福建的华商,也有一部分是西班牙后裔。这些家族的形成通常有着漫长的历史原因,然而一旦自成规模,其地位就很难撼动。我的菲律宾朋友甚至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坦然告诉我,“菲律宾的富人都是华人。”

在旅行中所见的景象更证实了这一点。宿务在我的预想中应该是一个大城市,然而灰败的街道和毫无美感的城市建设让人大失所望。与之相伴的是治安的紊乱。当我的同学在游览中丢失了手机、向当地警察求助时,景点处的安保人员告诉我们,街边卖小饰品的孩子很有可能是偷手机的惯犯。据说即使是在首都,在以日落著名的马尼拉湾旁边,由于游荡着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经常会有围攻抢劫的事情发生。

也许正因如此,菲律宾所有的商场和酒店门口都站着荷枪实弹的保安,每次进门都会拿着小棍子翻看你的包内物品。玻璃门与安保措施像一道墙,隔开了门内与门外的两个世界。然而这堵墙到底有多坚固?

进入5月雨季后,暴雨总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在学校对面的卡蒂普南街,一条外表光鲜、餐馆众多的步行街上,一次短暂的暴雨就使得整条街陷入停电的黑暗中。治安良好、富人聚居的奎松城尚且如此,很难想象马尼拉其他地方在遇到同样天气时的状况,更难想象台风季节到来时的景象。

5月正值菲律宾的中期选举,选举委员会的主席在报上宣称对“选举过程中停电后的应急措施”信心满满,不禁让人好笑。这样的声明,难道不是在说对于基本的供电一点信心也没有吗?室友告诉我,无论是学校还是商场,应急发电机都是不可或缺的配备,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只是在短暂的黑暗中,马尼拉的两个世界间原本泾渭分明的边线,早已模糊。

前几天,当地报纸刊登了一幅让我印象深刻的图片:夜晚马尼拉湾旁边的高台上,睡满了赤着脚的流浪汉,路边灯火辉煌。图配文里说,新当选的马尼拉市市长(也是前总统)埃斯特拉达,在竞选时立誓要为无家可归者解决住宿,恢复马尼拉湾昔日的辉煌。且不说政客的承诺兑现了多少,仅仅是这样一幅场景,就足够撕碎这个城市温情脉脉的面具,使见者心寒。

在这里上学的白人姑娘告诉我,毕业之后她不愿再留在这个城市,因为这里的贫富差距让她“很不舒服”。

总统的儿子还是总统

在国内,我就曾经关注过2013年菲律宾的中期选举。这次选举不仅是参议院、众议院和各省市长官的大换血,也是各方政治势力为2016年的总统大选做铺垫的前奏。来到菲律宾的时候恰值选举前期,大街上布满了颜色鲜艳的政治家的海报,插着旗子的宣传车总是呼啸着驶过,连饮料广告都借用了“Clean Vote”作为双关语,以激起选民的热情。

大选前夜,载我回校的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他第二天要回离马尼拉两小时远的家乡投票。我问他支持哪个阵营,心里想既然埃斯特拉达是“穷人救星”,他必定会支持其所在的选举团队吧。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支持的是现任总统阿基诺主导的竞选团体,“我们布拉干人不支持埃斯特拉达,”他这样说。我再追问支持前者的原因,他想了想,回答,因为他们不腐败。我无言以对。

地域政治和家族政治是菲律宾政坛的显著特点,而这两者其实指向的是一个内核:政坛上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现任总统阿基诺的母亲是马科斯政权倒台后的第一位总统,父亲则是被枪杀的参议员;副总统比奈的女儿在这次的选举中成功选上了参议员,似乎预示着三年后又一个政治家族的崛起;因为贪污丑闻下台的前总统埃斯特拉达又登上了市长的宝座,打出的政治口号一如往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选举当天,我有幸参与了马尼拉一个教师社区投票点的志愿服务工作。投票从早上7点开始,直到晚上7点结束,投票点就设在社区教堂旁边的篮球馆里,志愿者除了一些年纪较长的妇女,还有些才上中学的孩子。

我的工作是在门口守着,防止选民携带有字的纸张入内——这也是防止舞弊的措施之一。由于仅仅待了一小段时间,我看到的选举现场尽管有些拥挤,但总体是有序平和的。这是菲律宾有史以来第二次采用点票机进行选票的清点,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供电在选举中如此重要。

在选举前后,我最深的感受还是权责不明造成的整体组织混乱。菲律宾专门负责选举的委员会简称“Comelec”,然而其发布的选举令由于管辖权限不甚清晰,经常遭到反对,例如委员会发布的选举期间的禁酒令,就被两家饮料公司以损害公司利益为由一举告上了最高法院。而选举期间禁止大额取款汇款的命令,又被银行和总统同时驳回。在权威性受到质疑的情况下,其行使职责的可靠性想必也将大打折扣。

在菲律宾书店里花花绿绿的游记中间看到一本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里面有一段话对于菲律宾的政治现状是绝佳的注解:“……在这个时期,旧的习惯改变了,社会风尚遭到破坏,宗教信仰动摇了,昔日的荣誉消失了,知识依然不够完备,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或受到限制……他们既没有君主国的本能的爱国主义,又没有共和国的理智的爱国主义,他们止步于两者之间,陷入羞愧和苦恼之中。”菲律宾所缺乏的,恰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精神”。

在菲律宾生活,一个中国人也许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小烦恼:蔬菜极少、米饭口感欠佳、虫蚁丛生、酷热难捱……但这些并不影响你去欣赏小岛上纯净的蓝天白云,葱郁的绿树与洁白的茉莉花,以及去接受菲律宾人带一些好奇但友善的注目礼。

作为雅典耀大学的国际学生,我们参加过学校里的社团晚宴,也旁观过圣周的祷告和游行;去过颇为老旧的中国城,也见过一些定居此地的华侨华人。所到之处,微笑是再自然不过的表情。尽管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有着太多让人皱眉的理由,它终究有一点珍贵的东西,值得我们珍惜。


上一篇:“Halo”菲律宾
下一篇:菲佣:菲律宾的“国家名片”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