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507_32186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博览》

《世界博览》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世界博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为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创刊于1984年,曾伴随跨世纪的一代少年、青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名字为众多的中国人所熟悉。

文章数
分享到:

各车入各眼 各有各玩法

2014-05-07 22:32:25

买豪车?买好车!

各车入各眼 各有各玩法

/刘雨辰骏

坦诚而言,着墨于这个主题,我想讨论的并非是消费者对汽车本身的消费心理和习惯,也不是在谈论汽车产品本身,而是想和大家交流国人在各个行业的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国外有什么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讨论的是一种社会心态和民族特质。汽车消费只是相对整个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所谓从一斑可窥全豹。

 

富有的中国人

我清晰记得去年2013款宝马5系上市的时候,有个来自加拿大的乐队接受宝马的邀请来国内表演,我当时也在现场,那个歌手非常兴奋且羡慕的问我这款5系的价格,并说在加拿大很少有个买全新的宝马了,最多也就是买个二手。他对中国有这么多全新的5系感到有点惊讶,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如奢侈品的销量增速一样,豪车的话市场成长速度,足以让老外知道,中国人早已不是黑白电视机的时代。

但是对于汽车产品和财富的认知、理解程度,我们还是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异。首先,说说汽车产品的认知标准,欧洲人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有个行业里的朋友开玩笑说,一台车如果想在中国市场畅销,真皮、天窗、带L是无疑具有最有效的武器。说白了,就是面子上必须拿得出手,意思是“我有钱”!对于马路上大量的三厢车,一个不太了解中国的老外曾经惊讶的说到:“难怪中国人这么有钱,原来有这么多人都是做生意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三厢车多数是商务用途,如果是家庭自用多会选择MPV及运动两厢车,而且座椅材质甚至还多数是织物的。再者,我们说说财富的认知标准,其实这些年中国人骨子里是很渴望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认同的,这非常正常,大家都想做个别人心目中的“成功者”。所以大家买车时候恨不得像买房一样,如果花一样的钱,就得买到更大的空间,似乎多一平米就赚了好几万一样。逼得我们国内的媒体同行发明了用几拳几拳来形容车内头部空间及腿部空间的大小,这种创新性的方法,在国外的媒体同行那里是件非常难以理解的事情。说白了,我们希望是这个社会的“贵族”,虽然在这个雾霾、拥挤、浮躁的城市里,我们常常过得最多像个“小贵族”(一款廉价车)的身价。但是为什么我们有或多或少的爱富情节?这源自于对财富的认知标准。在欧洲,真正的贵族,比如一个王室成员,会恳求一个有文化的诗人,入住到自己的家里,给诗人一套最豪华的别墅住,然后中肯的问到;“对于寒舍,您还能将就么?”诗人也会很轻描淡写的回答,先勉强住下吧类似的话语。然后这个贵族还满心欢喜。在欧洲的传统贵族心理,如果可以把文化人引入到自己的家庭里,或者文人、诗人每年给他写上一个贺词,他才会万分喜悦,才会觉得自己是真正的贵族,而财富却万万不能代表贵族的身份。其实这个现象也很有意思,欧洲贵族重视文化,恰恰是因为这些贵族的祖先都是日耳曼人,他们并没有文化。简单的说,国内关于社会认同感和财富标准是直接的“钱”,而国外则是多维度的标准,文化和知识的价值会得到社会更大的尊重。

直至今日的商业社会,欧洲贵族对于文化价值的重视及财富的理解,依然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的文化创意人,比如广告策划行业会得到甲方(出资方)很高的尊重,如果做一个广告方案,他们基本上会按照专业的广告人的意思行事,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让其修改好几版,所以广告也是一个很受尊重的行业,而国内恰恰相反,我们是绝对的甲方市场,谁出钱听谁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社会标准对“钱”是一种至高的崇敬,于是也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

 

国人买车神似当年日本

目前的国人,其实整体的消费意识形态是非常浮躁的,并且缺乏忠实度。在国际市场中,老爷车其实往往是最贵的车,如同古董一样的珍藏,简直就如同天价一般。最近一次的英国古德伍德赛车节,他们唯一邀请到场的华人面孔,就是两位来自老式车辆协会的老师,因为英国人认为,玩的起老车人,才是懂汽车文化的汽车贵族,但是他们不知道,在国内老车非常廉价,大多数人也没意识到这些车有很强的文化传承价值和收藏价值。因为,我们对传统的东西,热情真的很低,我们永远在追求最新的苹果手机,最新的超极本电脑,最新款的汽车……但是,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外国人,手里捧着一本杂志或者书籍,用着非智能的手机,在我们都在用微信、APP的时候,这些老外还是喜欢看纸质的杂志,纸质的书籍,还是很喜欢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但这些,中国人似乎已经遗忘的这些东西,早就没有了市场。在日本还在用传统的录像带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甚至连光盘都不用了。每隔5年,中国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为也是快速的爆发式的发展,导致我们对什么东西都还没来得及培养起习惯和情结,就又有新东西的到来,我们也就盲目追风。这种现象有点像泡沫经济之前的日本,那时候奢侈品的销量在日本如日中天,那时候也恰恰是日本汽车工业进步最快,豪华车销量俱增,很多经典名车都是那个时期的推出的,大量极端极致的性能车、跑车让人们发现,他们的车完全不比德国人差,甚至同期的本田NSX创造了东瀛法拉利的美名,斯巴鲁STI拉力之王等等都令人狂热兴奋。人们也愿意消费这些高档品来达到自己的享受生活的目的。但是,一次经济危机过后,他们对高端、新鲜、时尚有了新的理解,也不在制造那些成本高昂、价格昂贵的高端性能车,更多的消费者也开始转向理性消费,不实用的车子他们很少买。好多家庭由于孩子很多,所以买MPV非常合适,因此像丰田阿尔法一类大MPV能装下一家老小,这样的车也成了日本市场很受欢迎的车型。可以看出来,曾经的那些为浮华买单的人,开始顾家、保守、稳重。那些激进的跑车在日本现在销量很低,加上国土面积不大,非常密集、高度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让人们对汽车的刚性需求并不是非常大,而且社会的诚信制度非常好,如果一定需要用车的话,买一台称心如意的二手车,日本人会觉得更加实惠一些。

 

日本车在中国

谈到汽车产品本身,也许比说消费者心理我会觉得更擅长。日本车到底好不好,国人一直各种争论,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如果我们不谈民族情结和情绪,仅仅就产品而言,日本车真的很好,甚至从各种科学的榜单或者数据来看,同价位的日本车几乎都要比德国车技术更先进,质量更稳定。连国人一直担心的安全性,其实像讴歌等日系车在IIHS的评测中,都已经持平或超过沃尔沃的安全性。在高性能领域,日产GTR,斯巴鲁STI,三菱EVO等等都让那些昂贵的德国车汗颜。在广泛的民用市场,燃油经济性一般都是老百姓重视的话题,目前有两个大方向来实现更好的燃油经济性,以达到环保的目的。欧洲人的倾向于小排量+涡轮,日本用先进的混合动力,针对于中国的道路状况,我认为后者更加适合。因为涡轮增压器需要发动机达到一定转速才能介入,而欧洲畅通的道路状况,发动机转速一直在较高区间时,涡轮是一直介入启动的状态,效果则会被最大化的发挥,而国内拥挤的城市交通,走走停停,涡轮会反复启停,实际效果难以发挥,甚至由于启停过于频繁,故障率也会增加。而混合动力恰恰是初段就参与动力输出,随着速度越高,扭矩需求逐渐降低的时候,才慢慢利用发动机的动力进行高速巡航,这样的特点对中国的交通状况更加适合。

很多人因为日本车重量轻,联想到安全性,认为车越重越稳,越安全。其实则不然,车轻实际上是工业先进的表现,轻量化已经成为了衡量汽车工业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越轻才能惯性越小,惯性小刹车和转向才能更容易控制。即使是行驶在高速上,车辆的稳定性都与重量无关,例如德国重量达到10余吨的坦克,行驶到50KM/H的速度时就会感觉路感发飘,而几百公斤重的F1赛车,行驶时速达到近300KM/H依然紧抓地面。所以车辆的稳定性和车重无关,关键在于车辆的调教和空气阻力设置。首先在车辆调教上,主销后倾角越大,车轮直行的趋势越强,同时打方向越沉,车身在转弯时相对不灵活。宝马、奔驰等车系,caster值设定在8°至10°。而日系车大多在5°或以下,为的是转向轻便,转弯更灵活。要改变caster值,方法有很多,例如更偏心的摇臂衬套,通过绞牙避震器改变caster也是可以的。第二,一般日系车的风阻系数较低是为了省油,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能利用的空气的力就会少,稳定性自然差。欧系车风阻系数较高,加上悬挂设计等配合,所以高速稳定性会稍高。

 

日本车在欧美

对于日系品牌的厂家,在过去的时间里,他们在美国市场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北美的JD POWER等系列具有公信力的榜单,都足以说明这些日系车的优秀。相比起日本本土市场的汽车消费欲望,把最贵的车卖到海外去赚钱,更加说明了日本人在商业上务实的一面。像英菲尼迪、讴歌等品牌,已经和北美汽车市场融合,海外工厂主导着这些豪华品牌车系,而在“实用派”为主的日本本土市场,高端品牌的车辆销量其实不是很大。甚至在过去的25年里,英菲尼迪在日本都是悬挂尼桑车标的,只不过在去年年底,日产公司才宣布将首次在日本本土市场销售悬挂英菲尼迪标志的新车。

相比起春风得意的美国市场,欧洲市场一直是日本车企希望开辟的新疆土,由于欧洲人对本土品牌的“专情”,日系车的占有率并不是很高。而且,对于欧洲人喜欢的柴油发动机,日系车匹配的相对较少。所以,曾经宝马和丰田展开过一次合作,欲将双方的优势结合、互换,宝马为了获得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丰田为了得到宝马的柴油发动机技术,同时进军欧洲市场。由于汽车工业的全球化趋势,很多欧美品牌都在和日系车合作,相互融合。技术共享的情况非常普遍,日本汽车企业也常常为其他品牌的汽车进行代工,所以即使是一台挂着欧洲车LOGO的车型,其中有不少零部件都是来自日本的厂家。

 

日本车在本土

日本车企的务实精神和他们国家的资源匮乏,天生危机意识强烈有着相当关系,在日本的企业高层,CEO一定都是出身市场营销的精英,为了销售而研发是他们的初衷,一切制造都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德国品牌恰恰相反,他们的CEO都必须出身工程师才可以,技术先进才是他们追求的,至于市场的接受程度倒是其次。所以,我们常能看到,日本车的质量稳定性和实用性非常出色,而德国车虽然这点上稍微逊色,但最先进的技术亮点往往让他们赚得眼球。日本本土的汽车消费者对实用性和务实度的追求,相对于海外市场真的是极致的,在除去像东京、大阪这类的大城市,多数小城镇的居民活动范围并不是很大,太大排量的汽车他们并不是非常需求,因此,在日本国内,有一种类似于SMART车身大小级别的车型非常受人欢迎,日本国内称作K-CAR,也就是轻量车。这种车油耗更低,但由于通过精心的设计,在空间、动力等环节,也不会显得过于可怜。这个源自于二战后,因资源匮乏而诞生的经济型车系,在今天这个高度成熟、稳定的市场,日本人依然需求不减,只不过这类小车比曾经更加精致、更加先进了。显然他们的这种务实也迎合了现在节能减排的方向。

 

迪拜人的奢华,豪车的天堂

相比起“节俭、绿色环保”的日本人,迪拜的汽车市场简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超大的排量,超跑的天堂,简直和日本就是一个北极一个南极。他们都很发达,只是显然发达的方式截然不同。由于迪拜是埃米尔酋长制,阿拉伯人一向重视交通的建设,从历史上讲,商贸行为在这里尤其发达,交通及交通工具就是他们的生命线。但是从古代开始,他们就只经商,不搞制造业,所以即使他们打着“不要欧洲、不要亚洲,只要伊斯兰”的口号,在购车需求上,他们依然要买来自其他国家的进口车。当然,一个坐拥原油出口就可以控制世界的国家,基本上也不需要自主品牌和加工业。在这里你长能看到各种超跑出没,而且像这种部族首领制的国家,首领就是一方君主,不会亏待了自己部族的人,全国就是一个大家子,所以全民富裕一起买超跑,才显得这里豪车众多。说白了,就是土豪中的土豪,没有经历过世俗化,没有见识过什么,人民都很闭塞,但是由于有钱,他们不觉得闭塞会导致落后,反而觉得欧美发达国家的世俗化是精神上落后的象征。

迪拜通常一个家庭有两台以上汽车,并且热衷于大排量的豪华SUV和皮卡车型。虽然迪拜市场的汽车年销售量只有几十万台,但是单台车的价格高昂,其利润是非常可观的。迪拜的汽车消费人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富豪阶层,主要开宾利、莱斯劳斯、法拉利等车型;第二类为中产阶层,其收入相当可观,主要开大马力全尺寸的SUV;第三类为低收入阶层,这些人主要是国外劳务移民,从事生产、餐饮和服务等工作,主要开一些中低端的轿车和VAN类车型。他们的富有,从公路的修建也能看得出来,虽然位于沙漠当中但是市内道路和城市之间的主干道非常宽阔和整洁,整个城市规划非常合理,没有人员非常密集的区域,因此在迪拜开车基本上没有堵车的状况。良好的道路状况,也成就了高性能车的用武之地。

 

写到最后,我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文明程度高的发达国家,对汽车的消费也就越务实,对高端奢华品牌的汽车的迷恋程度也就越低,比如日本、欧洲、美国等等,他们对豪车的热情度似乎都很一般,而且消费者显得更加愿意买便宜、实用的车,也许他们是都经历过了,一切也就都看淡了。而那些信息闭塞,知识文明建设一般的国家似乎对高端产品的消费力会相对更强,这也许都是一个过程。随着我们国内的消费者对汽车文化的理解的提升,我们也会认同这样的发展过程。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国内的消费者接触汽车的时间较晚,多数人对汽车的细节了解还有限,加上很多人还尚在购买第一台车的阶段,没有使用过太多车的经验,也就谈不上对比,仅仅说个操控性一类的专业性词汇,也无法在其心中形成一个具体的标准。所以,也就有了太多的人云亦云,听传闻的时候居多,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这些随着时间的培养,慢慢的就会有所改变。大家就会开始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就像汽车文化相对发达的国家一样。 

其实在真正的爱车人心目当中,豪车也并没有什么太统治性的地位。因为,真正的美食家既能评出鲍鱼、海参的优劣,也能说出粗粮、白面的好坏。对于真正爱车的人,一台设计讲究的10万元的年度最佳小型车和一台价值500万的年度最佳超跑的心理价值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代表着各自领域的极致。

上一篇:南非艾滋病女口述悲惨经历
下一篇:看似梦境 实乃责任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