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710_32187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博览》

《世界博览》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世界博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为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创刊于1984年,曾伴随跨世纪的一代少年、青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名字为众多的中国人所熟悉。

文章数
分享到:

调色板一样的国度

2014-07-10 16:30:23

边境上的人

调色板一样的国度  

 

 /陶短房

    现代俄罗斯是乌克兰的民族国家的根基,就是基辅罗斯的形成,和东斯拉夫的整体东正教化,正因如此,乌克兰曾被称作“俄罗斯国家的摇篮”——尽管是俄罗斯人这样称呼的。所以俄罗斯人或乌克兰境内亲斯拉夫一系的人,总爱津津乐道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系出同源”,这是有根据的。

 

正文:公元8-9世纪,东斯拉夫人的一支——维京人在第聂伯河、奥得河、维斯瓦河、布格河流域的各东斯拉夫部落间混战中崭露头角,859年建立了号称“俄罗斯城市之母”的诺夫哥罗德,862年,维京人首领奥列格自称基辅大公,882年他们占领基辅,史称“基辅罗斯公国”,“罗斯”就是斯拉夫人后裔的意思,基辅罗斯公国定都今天乌克兰的首都基辅,成为今天三个东斯拉夫国家——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共同起源。

 

公元10世纪后半叶,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继任基辅罗斯大公,他苦于东斯拉夫各部落信奉不同的神祗,无法凝聚成一股合力,就派遣使者,分赴邻国考察各国宗教,最终在各宗教中选择了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为国教。公元987年,他先以武力攻占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拜占庭城市赫尔松涅斯,继而派使节敦睦,软硬兼施地以皈依东正教,奉行一夫一妻为条件,和拜占庭结盟,娶拜占庭巴希尔二世之妹安娜为妻,皈依东正教并起教名“瓦西里”(巴希尔二世的教名,这是为了表示对这位姻兄的尊敬),回国后便采取强制手段,将基辅市民全部赶入第聂伯河集体受洗,令基辅罗斯成为东正教国家。

13世纪,蒙古大将哲别、速不台率领大军西征,先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继而两次横扫基辅罗斯,1240126,基辅被蒙古军占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分国土被成吉思汗孙子拔都所建立的金帐汗国所统治,惟有乌克兰西部的加里西亚和沃伦两个公国幸免于难,后来一度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蒙古的入侵令古代俄罗斯-乌克兰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转折:由于蒙古军队的疯狂屠杀,第聂伯河以东出现大片无人区,而第聂伯河以西则仍保留大量人口,这样一来,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事实上被分隔开;西里西亚、沃伦等最西部的乌克兰人因长期和西方各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明显有别于俄罗斯人、而更接近中欧人的文化习惯,并开始向东,辐射金帐汗国西部边陲的东斯拉夫同胞,这样一来,乌克兰人的语言、文化和风俗变得独树一帜,成为一个有别于“大哥”俄罗斯人的新民族,当时被普遍称呼为“小俄罗斯人”,而“乌克兰人”的称呼,最初是在长期游离于乌克兰本土以外的加里西亚等地流传开的,意思是“边境上的人”,此后逐渐成为第聂伯河以西东斯拉夫人的统称。

1480年,俄罗斯人在莫斯科一代建立沙俄,部分俄罗斯哥萨克人不堪新政权的横征暴敛,南下移居一片废墟的第聂伯河东岸乌克兰,形成半自治的乌克兰哥萨克。和西岸的乌克兰人不同,这些哥萨克人和俄罗斯人习俗相近、语言相通,文化上保留了更多东斯拉夫特色,尽管本出同源,但“重逢”后的两岸民众,如今却俨然两个民族了。一些乌克兰文化和历史的研究者指出,正因为基辅罗斯的解体和西乌克兰的“西向”,让乌克兰民族得以和俄罗斯民族分庭抗礼,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正因为蒙古人的劫掠和哥萨克人的南下,才让乌克兰出现了“亲西方的西乌”和“亲斯拉夫的东乌”两大板块,并一直延续至今。

 

一个条约 两种解读

 

金帐汗国衰落后,乌克兰成为各大势力竞相争夺的地区:当时中欧最强大的天主教国家——波兰和立陶宛结盟,屡屡染指这里,并试图将这个东正教地区强行天主教化;金帐汗国的分支——克里米亚汗国向奥斯曼土耳其称臣,力图将乌克兰伊斯兰教化;此时还只是一个二流内陆国家的沙俄则念念不忘南下“民族发源地”,并取得“温暖出海口”。乌克兰哥萨克领袖、扎波罗热哥萨克人酋长博格丹.奇诺维伊.米哈伊洛维奇.赫梅尔尼茨基在1648年起兵反抗波兰-立陶宛联盟,在几经挫折后,于1654年和俄罗斯签署佩列亚斯拉夫条约,乌克兰“有条件地”并入俄罗斯。

对佩列亚斯拉夫条约,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作出了迥异的解读:前者认为,这一条约让俄罗斯和乌克兰“从此成为一体”,乌克兰成了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者则认为,这一条约的“条件”,是让乌克兰获得沙皇名义统治下的“高度自治”,因此条约的签署,是乌克兰成为“民族独立国家”的开始。

这样迥异的解读不仅在俄乌间、也在乌克兰内部形成了明显的分野,亲斯拉夫的东乌人往往将赫梅尔尼茨基视作“带领乌克兰回归斯拉夫母亲”的英雄,而亲欧洲的西乌人则将之视作“捍卫乌克兰自主权的民族英雄”。当然,还有一部分西乌人则对赫梅尔尼茨基持贬斥态度,认为他“将乌克兰出卖给俄罗斯”,应对此后乌克兰被俄罗斯统治337年负责。

赫梅尔尼茨基去世后,继任的乌克兰哥萨克酋长比他更亲俄,加上沙俄的不断施压、同化,乌克兰逐渐“俄罗斯化”。随着波兰-立陶宛的衰落,西乌的土地不断落入沙俄手中,1795年俄罗斯占领了除加利西亚(1918年以前属于奥地利)外的整个乌克兰。

1917年十月革命暴发,乌克兰境内出现多个并存的政权,新生的苏俄和波兰相继向这块熟悉的地方派兵,1921318,苏俄和波兰签署《里加条约》,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被划入波兰,其余部分则作为乌克兰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

1939年,纳粹入侵波兰,苏联趁火打劫侵入波兰西部,和纳粹瓜分了波兰,《里加条约》中被划归波兰的西乌克兰领土为苏联收回。随后的二战中,部分西乌领土被罗马尼亚夺取,纳粹更一度占领了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二战结束后,苏联重返了这里。

一些斯拉夫民俗学家指出,西乌人的“乌克兰民族意识”远强于其它地方的乌克兰人,这是和前述乌克兰民族形成的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特色有关的,沙俄和苏俄对西乌的不断侵吞,一方面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却埋下了后来乌克兰独立的隐忧——西乌人的不断加入,让原本居于支配地位、亲斯拉夫人的乌克兰哥萨克成为少数民族。

 

克里米亚:与众不同的地方

 

此次乌克兰风波中,最受人关注的热点除了基辅,就要算克里米亚了。

这里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渊源,和乌克兰本土差异很大,和俄罗斯的渊源,其实也并不像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自古以来”——甚至不妨说,克里米亚半岛和俄罗斯“沾亲带故”,远在乌克兰本土之后。

克里米亚半岛面积2.61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是黑海北岸的一个半岛,和大陆本体仅由一条最窄处不过几公里的克里木地峡相连接。

这里号称“多民族墓地”,因为历史上克里米亚半岛是许多游牧民族定居过的地方,而这些民族又往往被后来的民族所赶走。

最早在克里米亚定居的游牧民族,是今天分布在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公元前7世纪,斯基泰人取而代之,稍后,这里的沿海出现希腊人殖民地,克里米亚出现的第一个国家——博斯普鲁斯王国是希腊文明的一部分。

希腊衰落后,这里先后成为罗马和拜占庭领土,期间又被哥特人、可萨人、匈奴人“路过”,1237年,蒙古的分支——克里米亚鞑靼人占领这里,逐渐形成附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国家——克里米亚汗国。

沙俄崛起和奥斯曼衰落后,克里米亚在1783年被沙俄吞并,此时距俄乌合并,已过去129年。

1854-1855年,英法联军曾围攻克里米亚要塞塞瓦斯托波尔349天,二战期间纳粹和苏军又在这里血战9个月。1954年,为庆祝佩列亚斯拉夫条约签署300周年,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从俄联邦转划给乌克兰。

简单地说,克里米亚半岛和俄罗斯的渊源仅有区区231年,而和乌克兰的渊源则更浅,从1954年至今整整50年。

克里米亚这里气候温暖,港口不淤不冻,条件良好,又据黑海北岸之中,以这里为基地,驻扎的舰队可以影响整个黑海范围,且这里的港湾特别适宜建造大型造船厂,是沙俄向“温暖南方”扩张,窥伺土耳其海峡进入地中海和中东的跳板,一旦失去,敌对势力又可威逼俄国腹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沙俄和苏联屡屡进行民族清洗,大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迁入,取代克里米亚鞑靼人成为主体民族,后者受到歧视和排挤。二战期间,20万克里米亚鞑靼人、7万多克里米亚希腊族人和4万多克里米亚德国人被以“里通外国嫌疑”罪名驱逐到中亚等地,其中鞑靼人损失人口达46%,直到1989年才被平反并允许返回故土。

如今克里米亚(包括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人口中俄罗斯人占58%,乌克兰人24%,克里米亚鞑靼人12%,人口中说俄语的占77%,克里米亚鞑靼语的11.4%,乌克兰语10.1%,是乌克兰境内唯一俄罗斯族占多数的地区。德国之声电台援引20136月乌克兰拉祖姆科夫中心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认同乌克兰中央政府的克里米亚人只有31%,而反对的则有36%,奥妙正在于此。

在这些克里米亚人中,二战后从苏联其它地方迁居这里的俄罗斯族最热衷“回归俄罗斯”,而最认同乌克兰的,则是担心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后遭到清洗和歧视的克里米亚鞑靼人,他们喊出的口号是“克里米亚就是乌克兰”。

 

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事实上,所谓“西乌亲欧”、“东乌亲俄”,不过是泛泛而谈,乌克兰是一块历史上和近代屡屡经历民族迁徙的“调色板”。

比如一度成为新闻热点的利沃夫,历史上曾先后归并波兰、奥地利,和欧洲渊源深厚,却和俄罗斯关系隔膜。这里传统上是波兰和犹太裔聚居的地区,和波兰关系密切,二战前夕和二战后,这里两次被并入苏联,斯大林随即驱逐了几乎所有波兰裔,用于交换原本居住在波兰领土上的乌克兰人。然而那批乌克兰人恰是独立、分离意识最强烈、对俄罗斯最反感的“独立派”,这导致此后大半个世纪里,利沃夫不仅成为乌克兰独立运动的策源地之一,更带有浓厚的激进主义和分离主义色彩。

而与利沃夫毗邻的加利西亚、布科维纳和喀尔巴阡-鲁塞尼亚等地,历史上曾是奥匈帝国领土,居民以乌克兰人为主,他们亲欧,却主张乌克兰的“大一统”,更和利沃夫人彼此敌视,对波兰人持有戒心。

东南的北布科维纳等地,历史上属于罗马尼亚,文化上则带有斯拉夫族和拉丁族的“杂交”色彩。

东乌的情况也是半斤八两。

哈尔科夫、顿涅茨克等东乌绝大多数地区虽然传统上和俄罗斯关系密切,主张和俄罗斯发展良好关系,但在族裔认同上却仍然将自己视作乌克兰人,而非俄罗斯人,对和俄罗斯“一体化”事实上并不十分热心,更不用说与俄罗斯合并了。2010年大选时曾有民调显示,东乌克里米亚以外的各州,选民中多数所支持的,居然是亲欧的季莫申科派经济主张,但投的却是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派选票——因为他们普遍不相信季莫申科派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经济主张。大部分东乌人其实是赞成和欧盟一体化的,但不希望以和俄罗斯闹翻并付出巨大代价为交换。

比较特殊的团体是乌克兰哥萨克,他们分布在乌克兰全境,普遍带有亲俄倾向,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在“乌克兰化”中遭到歧视性对待。

“调色板”状态的形成,和几个不同时代的乌克兰统治者殊途同归地强推民族迁徙和语言同化有关。在沙俄和前苏联时代,乌克兰语言的使用受到限制,在西乌普遍推行俄语教学;乌克兰独立后则截然相反,基辅当局在东乌等地推行乌克兰化,不断削弱和限制俄语的地位。

如今这块“调色板”依旧色彩斑斓:整个乌克兰境内,乌克兰族占77.8%,俄罗斯族17.3%,其他族裔合计仅占不到5%。语言方面,西乌基本使用乌克兰语,中乌则城市里乌、俄语兼用,农村流行乌克兰语,克里米亚以外的东乌则正好相反,城市里俄语流行,农村则乌克兰语流行。

或许,仍旧用“边境的人”这个乌克兰民族语义上的本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以及他们的文化:处于斯拉夫文明和其它欧洲文明的交界,在历史和现实中充满着多色彩、文化交融和文化碰撞,就是乌克兰文化的最大特色吧。

 

 



上一篇:我们至少该学韩国人的“造梦术”
下一篇:调色板一样的国度 文/陶短房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