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杀手”

图文: | 2016-07-01

导语: 进入夏季,北京的雾霾天数有所减少,蓝天白云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可就在我们摘下口罩,尽情享受初夏的时候,另一位低调的空气“杀手”正悄悄潜入,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位“杀手”虽然不像PM2.5颗粒物一样好识别,但是它的危害却一点也不比PM2.5小。本期《微专栏》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低调的“杀手”——臭氧。

低调的空气“杀手”——臭氧

       2013年1月1日起,细颗粒物(PM2.5)、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三项污染物,同时被纳入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项目。而按照新国标,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在16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为优,160-200微克/立方米以下为良好,超过200微克/立方米则造成污染。今年初,市环保局发布2013年空气质量报告显示,去年污染物超标的189个污染日中,77.8%的污染日是因为PM2.5超标,20.1%为臭氧超标。并指出,臭氧超标主要发生在5月-9月。


臭氧超标有什么危害?

       专家表示,空气中臭氧达到一定浓度,首先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如对眼鼻喉、呼吸道等产生刺激。其次,由于臭氧是氧化性极强的催化剂,对金属、材料等均会产生腐蚀作用。同时,臭氧可促使空气中大量气体污染物转化为颗粒物,其中大部分即成为重要污染物PM2.5。因此,近地面臭氧浓度如超标,其危害程度不亚于PM2.5超标。 

双面“杀手”——天使还是魔鬼

    臭氧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中学的化学课上,我们就曾学习到过臭氧(O3),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30公里的同温层下部的臭氧层中,浓度约50ppm。它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止其到达地球,以屏蔽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线侵害。

   

       近地面的臭氧污染与距离地面约30公里的高空臭氧层,对地球生物的影响发挥着“魔鬼”与“天使”的正反作用。臭氧层是在雷电、太阳高能射线辐射等自然条件下产生,可以吸收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等99%的短波射线,成为地球的“保护伞”。全球环境气候变化引起的臭氧层空洞问题,正成为人类面临的一大课题。

       地表空气中的臭氧污染物是从哪里来的呢?专家告诉我们,臭氧并非被直接排放进大气,而是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这种化学反应主要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之间的光化学反应,其过程需要足够的光照和温度。近地面的臭氧污染主要源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涂料等挥发性有机物,而夏季温度升高,也促进了臭氧浓度的升高。

      【事件】上世纪40年代初,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大量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份起化学作用产生了臭氧、氧化氮、乙醛等物质,滞留在市区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

臭氧污染应及时治理

        同PM2.5颗粒物相比,臭氧污染更难防范。臭氧是一种气体,即使是戴口罩也不能够避免。因此,在臭氧浓度较高的时候市民们应该尽量避免外出。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介绍,夏季温度较高时易发生臭氧超标污染。午后到傍晚,是臭氧浓度的峰值时段,一般情况下,室外浓度要高于室内浓度。

        臭氧超标污染的现象不止在中国出现,很多欧美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治理,也时有臭氧超标的情况发生。同PM2.5不同的是,臭氧污染更多依赖于气候和温度的变化,防治的难度相对更大。在我国,由于PM2.5和臭氧相互作用,空气污染治理刚刚起步,更是任重而道远。至2013年底,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都在全面检测臭氧浓度。除此之外,我国的环保部门正在有效地治理“车、油、路、厂”四个方面污染源,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从而减少臭氧的生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