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和听力疾病防治,你做对了吗?

图文:中国数字科技馆 | 2016-11-27

导语: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微专栏》提前祝各位小朋友和大朋友节日快乐!关爱儿童健康人人有责,在儿童节来临之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医生们“做客”《微专栏》,聚焦儿童哮喘病、分泌性中耳炎、新生儿听力筛查等相关问题。家长朋友以及准妈妈、准爸爸们赶紧来涨涨知识吧。

哮喘知多少

  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估计,全球约有3亿人罹患哮喘。目前,哮喘的发病率还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儿童。以我国为例,0-14岁儿童的哮喘发病率从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增加了101%。幸运的是,哮喘是一种能够得到有效治疗的疾病,只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绝大多数患者的病症能得到良好控制,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

  ◆ 什么是哮喘?

  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以呼吸困难和喘息发作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疾病。《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对支气管哮喘的定义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纲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阻,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哮喘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 儿童哮喘的原因

  儿童哮喘的原因包括两大类:一是遗传因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30%-40%的哮喘患者有家族哮喘病史,约50%-60%有家族过敏病史。如果父母一方患有哮喘,孩子患哮喘的风险为30%,双方患哮喘,这个风险则会增加到50%。

  二是外部因素,儿童哮喘可由不同的触发因子诱发,比如病毒,这是在年幼儿童中常见诱导哮喘加重的触发因子,特别是儿童免疫力相对低下,使病毒更容易诱发哮喘。有研究显示,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中哮喘患儿的比例远高于健康儿童。还有过敏原诱发的哮喘,这是儿童中最常见的一种哮喘表型,患儿早期致敏后再次暴露于过敏原,则容易触发哮喘发作。常见的过敏原包括烟,螨虫,宠物毛屑,花粉,霉菌等。此外运动和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冷空气等)也可能诱发哮喘。

  ◆ 哮喘的危害

  ◆ 识别孩子哮喘发作症状

  ◆ 如何科学治疗与管理哮喘

  雾化吸入是低龄幼儿哮喘治疗的主要方式:

  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作用强,而全身不良反应少;几乎所有儿童都可以通过教育,正确使用吸入治疗

  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药物: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哮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阻塞,控制气道炎症,降低急性发作次数和病死率等儿童呼吸道疾病。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 尹小梅医师供稿)

感冒后耳朵疼?当心分泌性中耳炎

  儿童感冒时,一旦发生咽喉部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容易引起鼻腔、咽腔淋巴组织的炎症及增生,尤其是鼻咽部的腺样体组织的炎症。腺样体增生肥大,将阻塞沟通中耳与咽腔的咽鼓管,造成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造成中耳的负压。由于负压关系,中耳内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发中耳积液,形成分泌性中耳炎,于是孩子就会有耳痛、耳闷堵感。较大的孩子可能会告诉家长,耳朵闷、像有东西塞住以及听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主要因感冒迁延不愈,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而诱发。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以及鼓室硬化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困难。

  防治要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经抗炎和恢复咽鼓管功能的治疗,很容易恢复。即使是较严重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经过一定疗程的治疗,也可以恢复正常。此外,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最常见的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以避免中耳炎的反复发作。

  同时,在换季时,要合理安排儿童作息时间,让儿童加强锻炼、注意保暖、避免疲劳,尽可能午睡,过敏体质者尽量避免外出赏花。一旦出现耳痛、耳鸣等不适感,需尽早到医院就诊,避免导致耳聋发生。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李京京医师供稿)

孩子摔跤后为什么会聋了?

  明明今年3岁了,一天,他在公园和爸爸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摔倒起身,就说,爸爸,我怎么听不见声音?爸爸带孩子来医院看耳科门诊,做了听力检查和颞骨CT检查,最后确诊孩子患的是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内耳畸形。患者一般在1-3岁左右开始发病,所以往往刚出生的时候,听力筛查可完全正常,后来表现也一切如常。但慢慢地出现听力波动性、进行性下降(也就是时好时坏、越来越坏),个别病人会表现为突发性耳聋(三天之内听力就突然变差)。如果患儿早期听力下降程度较轻,可能不易被家长发现。依据颞骨高分辨CT即可确诊。在颞骨轴位CT深测量前庭导水管直径,超过1.5mm时应考虑本病。

  那么,对于1-3岁早期听力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的孩子,怎样早期发现呢?首先,如果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有家族史,我们要进行基因检测,检查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检测,其次就是做影像学检查,检查颞骨高分辨CT。如果已经在听力筛查中发现孩子异常,蹦极、过山车这类运动就要避免。建议日常生活中避免感冒、用力咳嗽、喷嚏、以及头部的撞击。

  对于这样孩子的父母,如果想要第二个孩子,一定要大孩子和父母先作基因检测,结果出来后再怀孕,怀孕后10周可以作产前诊断,避免生出同样疾病的孩子。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听力下降时可以按照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案治疗,应用改善微循环和神经营养药物,听力可能暂时有所改善,但是,这些努力并不能改变疾病的最终结局。

  在听力下降的早中期,孩子的听力会有波动,建议定期去医院检查听力,如果有需要的话,及早的进行助听器来干预,而且助听器功率最好选择功率大一点的,这样在听力继续波动和下降的时候也能够满足小孩子的听力损失补偿。如果听力损失已经达到重度和极重度水平,那就应及早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有利于尽早获得有用听力和言语中枢的良好发育。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副主任医师 李欣供稿)

新生儿听力筛查,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儿童总数超过2.2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听力残疾现残率约为2.11%,由此推算,目前全国0-14岁听力障碍儿童总数超过460万。因此,关注儿童听力健康具有重大意义,而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障碍“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最为有效的措施。

  ◆ 为什么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

  判断刚出生的宝宝是否拥有正常听力,仅仅用日常观察和言语呼唤等方式来判断是不严谨不可靠的,其受到周围环境、视觉干扰、假阳性反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导致家长不能及时发现除重度听力损失以外听力障碍,甚至不能准确判断宝宝是否能够听到声音。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宝宝可能存在的听力障碍,从而及早对其采取治疗及干预措施。绝大部分存在听力障碍的孩子,经过及时的治疗、佩戴合适的辅助器具以及科学的康复训练后,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的听力和言语能力,为以后学习、工作以及社会交往都有很大的帮助。

  ◆ 新生儿听力筛查时间及方法

  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采取耳声放射的检查方法,对于正常分娩的新生儿,初次听力筛查在宝宝出生后48-72小时进行;对于进入NICU住院的新生儿,应在病情稳定后或出院前进行初次听力筛查。所有未通过初筛及出生时存在听损高危因素的宝宝都应在出生后42天左右接受听力复筛,复筛时采取耳声发射与自动听性脑干反应联合筛查的方法,可以更可靠全面的了解宝宝的听力状况。

  初筛结果“通过”意味着宝宝的“耳蜗-中耳-外耳”通路功能正常,可以判断宝宝的听力基本正常,但并不能排除听神经及以上听觉传导通路的罕见疾病,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初筛“通过”也应尽量到医院进行更完善全面的听力复筛。

  ◆ 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后该怎么办?

  如果宝宝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说明目前听觉功能基本正常,但宝宝还存在出现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可能,因此每个宝宝还应该在1-6岁每年进行一次听力评估。另外,无论任何时间,如果家长发觉孩子可能出现了听力下降,都应及时就诊,及时发现迟发的性听力损失。

  ◆ 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后该怎么办?

  如果听力复筛有任何一项检查“未通过”,就意味着目前宝宝存在听力问题,而听力损失程度由于病变性质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这需要在宝宝3个月时到医院进行全面的听力学诊断来确认听力损失的性质与程度。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听力技师 梁思超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