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715_919551_taonews.html
天工百炼
分享到:
展品简介

  本展项以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为蓝本,将重要的化学发现与应用进行了数字化复原。从冶炼场景的再现到技术装置的介绍,再到工艺过程的体验,复原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图景。

中国古人的元素应用实践

  同世界上其他文明一样,在元素周期律发现之前的漫长历史中,中国的劳动人民已经通过生产实践,开展了大量围绕化学元素的探索。

  《史记·平准书》记载,虞夏时期,中国已经使用金、银、铜。在距今约3500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墓葬中发现大量随葬铜器。在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了50克的金块、厚度仅0.01毫米的金箔,以及后母戊大铜鼎。后母戊鼎由84.77%铜、11. 64%锡和2.79%铅的合金组成,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 3000年前就掌握了锡、铅元素与铜的合金冶炼技术。

  汞曾用于王侯墓葬,如齐桓公、吴王阖闾都倾水银为池。这说明,中国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已经发现汞,并且可以制得大量汞单质。中国古代还将汞作为医药写在药方中。

  铁元素的发现和利用时间较晚。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现铁,并且掌握铁的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古代化学家、医药学家葛洪(约公元281361年)的《抱朴子•仙药》一书,明确记述了制取砷单质的方法。

  我国明代已大量使用金属锌。1637年,宋应星编纂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冶炼金属锌的工艺方法。

数字看展品
相关展品
©2011-2019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