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靴 评论 遗落的南境1:湮灭
巴西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一种古老的真菌,可以感染蚂蚁,占据它们的身体,释放化学物质控制蚂蚁的行动,被感染的蚂蚁会脱离蚁群,把真菌送到适宜繁衍的地方,再被夺去生命。这个过程残忍可怖,将死的蚂蚁会疯狂地撕咬任何能够咬到的东西。最终,僵硬的蚂蚁会紧紧咬住可以支撑身体的东西,停下来,自头顶伸出细细的“传染钉”,静候下一只经过的蚂蚁。
书中人类的命运,就如同这只受感染的蚂蚁。
生物学家生性孤僻,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甚至将研究本身视为生活的意义,并因此引发婚姻危机。丈夫在参与第十一支勘探队后,形若空壳,不久后便死去。生物学家从丈夫种种怪异行为中,冥冥认定,回来的,并不是自己的丈夫。也许自己的丈夫,还留在神秘的X区域中。也许这是她参加勘探队的一个原因,也许更多是她对世界的逃避,亦或是对自我理想的生活的追求。
对于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来说,与世隔绝无疑是最好的归宿。
书中开篇,对X区域的环境做个大量详细的描述。事无巨细勾勒出一个诡秘幽暗的区域,这个晦暗世界让人着迷,几种生态并存下产生出特异的生物,书中并未对任何一种做详细描写,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仿佛在暗中窥探我们的行动。这种压迫感贯穿全书始终,正如芦苇荡里那只在傍晚嘶吼的怪兽。即便你看不到它,也能感受到它的压迫,还有那随之而来的不安。我沉醉于这种阅读感受,仿佛在读的不是一部科幻,而是一部恐怖,于是便能体会到封底劳伦•伯克斯所指的“非常洛夫克拉夫特”。
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书中展开了太多的谜团。X区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它的中心在哪?勘探队员是怎么进入X区域的?那条被催眠的“路”或是入口又如何打开?地下塔为何没有在地图上标注?而官方又为何有意模糊,制造假象?到底有过多少支勘探队到访过这里?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海里来的怪物是真实存在,还是人们或因孢子影响下的幻觉,还是受感染的人变化而来的?那些互相射杀的前勘探队员们,到底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复制人到底是谁造出来的?又是怎样返回现实的世界?X区域原住民及那些过往的勘查者们,又变成了什么?
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成为喉咙中的一道鲠,于是我便从字里行间去探索自己的答案。而我读到的那些碎片,却是触目惊心。X区域中的动物,竟是由人转变的,这点不论是勘探队刚进入区域时,那头奔袭的野猪,那野猪惊恐的眼神,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揭开谜底的,还是从狐狸尸体上取下的样本,我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以及那种黑暗气息。如果说,这种基于现实的转化,尚且在常人的理解之内的话,那被困爬行者体内的灯塔管理员以及芦苇塘中的怪兽褪去的人皮,则预示着,转化并不是依从常理可循。
全书大多以生物学家的第一人称去描述,在大量周遭环境、心理变化以及最直接的五感描写上,代入感相当强,其中两段由其惊心动魄。一段是当生物学家自灯塔返回时,与芦苇塘怪兽擦身而过的描述。怪兽自始至终并未现身,作者用芦苇被怪兽压倒的沙沙声,脸上感受到的怪物热气,月光下一瞥的怪兽侧脸,还有那始终纷扰在耳畔的低吼,营造出感同身受的临场感,读者仿佛就趴在生物学家的身旁,与她一同身临险境,想必等到电影上映,这段戏也一定是重头,这头怪兽也许会成为另一只大白鲨,名垂影史。另一段则是直面爬行者的时候,这是段碾压常识的创造,从书中刺痛感,炫目的光亮,带来的晕眩,被“穿透、探索、解读”后的疲惫,可以推断出,爬行者一定是地外生物,这些描述都很符合那些有过第三类接触的人们,在被催眠后的经过讲述。只是我们之前都是从纪录片或是录音里去体味那种经历,却从未如此直接的被文字洗礼。
不得不说,这种简单直接的文风,就像有个人从背后掰开你的眼睛,让你不得不去直面恐怖诡异的画面,去思考种种假象之后隐藏的关联和动机,这点很让人受用,尤其是在不被打扰的时候,心绪很容易随着黑暗笔触,融入那片荒凉诡秘的氛围中,见其所见,想其所想,不知不觉的,自己就成了生物学家,一步步坠入黑暗,在金色孢子的作用下,理性、知识和作为人的意志被一口一口吞噬,反倒化为一团火焰,将自己燃烧殆尽。
霍金对外星人来访地球的看法,是悲观的,“如果外星人造访地球,那么其后果将非常类似当年哥伦布抵达美洲,那对于当时的美洲土著居民而言可并不是什么好事。”我们放出了旅行者号探测器,带着人类文明的信息,向一切能够俘获并解读它的地外文明示好,也许潘多拉盒子也因此打开。通过《湮灭》这本书,杰夫•范德米尔业已向我们展示了魔盒打开后的一种可能,我想这也是它最终可以定为科幻,而不是奇幻或是恐怖的原因吧。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