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欧阳杼 (再起)
死了七次的男人的评论
当初买下这本书,是对科幻推理这种边缘题材的推理小说很好奇,同时这也是推理领域大有可为的发展方向。看了后果然受到了不少启发。记得高三时期做语文阅读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文章(大意):文学的领域是无限的,但是后来者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准备更多的人力物力。《死了七次的男人》,正好是这句话的积极印证。
既然是科幻推理,那么故事便少不了科幻的设定。在阅读此书之前,我一直在想这本书究竟是科幻推理,还是推理科幻,或是科幻·推理。看完这本书之后,如果硬要严格表述,本书应该是带有科幻设定的推理小说。作者把故事的科幻成分集中到一个人——Q太郎身上。“对我而言,在同一天里所发生的事,总会重复上好几次。但清楚这件事的,似乎只有我一个。”为了让读者能够“刻骨铭心”地记住这个新设定,作者不惜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解释它。这就是西泽保彦为了开拓新领域而准备的人力物力,他并没有用上费解的科学名词,或是怪诞的理论。没有解释原因,只有以小孩子之口轻松调侃表述出来的客观现象。也就是说,西泽保彦并不希望读者去追究新设定产生的原因,这是“上帝的第一推动”,我们需要关心的只是如何运用这个新设定来进行推理。所以第二章在全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解释了新设定,而另一方面,为全书奠定了轻松的游戏基调。
全书的行文流畅且轻松,对话行事中不断出现让人捧腹大笑的场面。Q太郎正在在外公家里掉入了重复七次的轮回中,而恰恰就在这天(这七天也可以说成是一天)外公身死,所以Q太郎想利用自己在这一天改变历史的能力,挽救外公的生命。像很多这种改变时间的科幻电影一样,主人公希望改变历史,却引发了更为强大的蝴蝶效应。但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最后的结局是颇有喜剧色彩,而不像那些科幻电影一样一味强调宿命论。所以虽然推理性不是很强,但是小说仍然给我很大的启发。
启发之处就在于:本书的创意,其实还可以做的更好。我看过台版书中的书评和导读,都把这本书和《X档案》做比较。同是改变历史,评论家们都认为主人公的不同行动会产生新的蝴蝶效应。但是实话说,蝴蝶效应这种噱头已经用烂了,看过那么多的宿命论,也不感冒了。不知道在改变历史这个题材中,宿命论是不是我们唯一的宿命(笑)?如果不考虑小说的游戏性,实际上小说仿照《罗生门》的写法更好:加强轮回过程中每一次外公死因的推理。因为本书中外公的死因基本上没有推理成分,这一点让我感到很遗憾。或许有人会说,在这方面加强诡计会不会造成主诡计被冲淡?我想不会,因为作者可以这样做:让外公每一次死去的诡计和动机都不相同,凶手当然是家庭成员的某人,这点是无疑问的。但是读者就可以享受到每一次不同的诡计和心理分析的盛宴,最后的结局当然也不悲惨,只是我想Q太郎应该不会再如此轻松了吧?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原本的一部游戏之作就有了上升到纯文学领域的可能,甚至可以采用多角度叙事的方法,让整本小说充满强烈象征意味。这样,无论是在诡计还是文学上,都可以做得很出色。不过,要设计出如此多充满象征意味的诡计,我想难度应该不小吧?
转自:http://book.douban.com/review/1506331/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