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韬子@Tower
RT。
这个标题起得太长了点。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对这本小集子的综合阅读感受,而非仅仅是主打的《趁生命气息逗留》一篇。一直以来,对“新浪潮”的作品青睐有加,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满足一下内心试图文艺的某些情绪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流派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科幻作品,更重要的是看到了科幻写作另一种存在形式。向来大家都把科幻文学、奇幻文学为代表的幻想文学划归为小众的娱乐圈子,大抵情况就是院墙内外的人们都在自娱自乐。而在我眼中,最有面相能突破这道所谓“主流与非主流”隔墙藩篱的恰好就是“新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作品。不管是勒古恩.厄休拉还是菲利普.迪克,无论是布莱恩.奥尔迪斯还是罗伯特.西尔弗伯格,在他们身上你很难看到传统科幻,类似“科幻黄金时代”的那种技术强悍技术影子。在保持原有的“以故事为中心”的前提下,作家更多地将内心的世界和想法付出笔端,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文字与其是在讲故事,不如是在内心独白。但是,很难得的是,在“新浪潮”作品中,我们依旧看到了传统科幻遗留的那种宝贵气质。在这些文字下面,越来越多属于科幻圈以外的读者开始关注科幻,开始阅读科幻,开始接受科幻,甚至写作科幻。
而当主流作家向幻想圈跨界时,我们看到原先横垣在科幻和主流文学之间的堡垒和屏障凭空瓦解和消失了。于是,我们看到库尔特.冯内古特,看到多丽丝.莱辛、看到石黑一雄、看到科马克.麦卡锡。当我们忘记那些所谓的关于类型文学的分类和定义时,仅仅作为普通读者来阅读这些充满才情的文字时,我们并不能从这些字里行间中看出科幻和主流文学一直认为的“个性鲜明的鸿沟”来。两者都是并行不悖的,是和谐共存的,是互补的,都在通过虚构的幻想来扩展了人类在平庸社会中生存时日渐消失的想想空间。
科幻不一定非要有严密的科学推理和无懈可击的技术细节,你不是技术控的话,你完全还可以走文艺控的路线。就像同样的幻想主题,在美国会拍成《异性》,而法国人就会拍成《永不回头》那种调调。你有娜塔莉.波特曼,我有苏菲.,玛索的局面大抵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新浪潮”的作家们做得尤为突出,他们跨越了固定的写作模式,而将视野放得更加宽广,于是我们看到了科幻在更大幅面上的多种可能性。
代表人物,毫无疑问,就是罗杰.泽拉兹尼。
这本短篇小说集集中展示了大师的文艺风骨,证明了幻想元素加上文艺调调是个什么模样,于是也就有了这本书中的这些故事。虽然不篇篇精彩,但是完璧微瑕,单从内容和阅读感受上来看,还是很满意的。你不得不佩服大师的手笔,至少放眼四周,现在在以写科幻出身的众多作家中,能写出这个调调,这种水平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倒是众多主流作家的跨界作品中,不乏类似、例如保罗.奥斯特和村上。当然新近大卫.米切尔无疑是值得点名推荐的,无论是《云图》还是《幽灵代笔》,都是相当值得一读的小说。也许这种契合正好是科幻、奇幻融入主流文学的捷径。
还是说说这本书吧。全书一共11个中短篇。其中尤为推崇的是同名主打《趁生命气息逗留》和《富岳的二十四景》。第一篇应该是排行众多资深迷们口碑榜前列的作品。讲述了人工智能实现自我进化的一个故事。感人的地方在于人工智能希望学习人类的感情和那些形而上的无法用数据流精准表达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观念。文章中,泽拉兹尼试图通过弗洛斯特这台主管北半球的AI的语言来表达人类只所以独一无二存在的理由。当然,这也是一个相当感人的爱情故事——在文章结尾,人工智能转化为人,这种科技时代的“转世再生”成就了两个AI的前世姻缘,不得不为之动容。这种将意识、认知和数据流联系起来的作品,一直是“赛博朋克”的拿手好戏。将意识上传和下载,把灵魂等同于可操作的数据流一直是威廉.吉布森们驾轻就熟的。而罗杰.泽拉兹尼把这种在后来风行的“赛博朋克”风潮,在那时以更加文静和精致的文艺范呈现了出来。一直以为,自己最喜欢的两位科幻作家罗杰.泽拉兹尼和威廉.吉布森的作品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试想,如果让两人来同时写同一个主题的故事的话,会什么什么样的风格。活跃于两个不同时期的科幻作家的同命题故事在这本小说中实现了。那就是《富岳的二十四景》。之所以认为这篇小说是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除了故事中浓郁的东瀛风味类似于《神经浪游者》外,更重要的故事的科幻内核——灵魂上传于网络,和威廉.吉布森笔下的《整垮珂萝米》似乎有点面熟。只是两个人的写作侧重点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赛博朋克”流的——涉及到网络的科幻小说都特别热衷于日本这个场景,这可能是因为日本是这样一种最佳的综合体——“未来世界的描绘总带著一种悲观与宿命的想像:跨国资本财阀的崛起、新兴科技氾滥的灾难、社会道德的茫然失措、个人存在对高压剥削的无能为力与消极抵抗等。”它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体,但是在全球浪潮汹涌澎湃下两者之间的矛盾变得越发的尖锐,因此也就成为了很多故事发生的优秀楔子和场所。看《富岳的二十四景》像是在看文艺版的《神经浪游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威廉.吉布森实际上也是在延续罗杰.泽拉兹尼“新浪潮”的衣钵,他所开创了赛博朋克科幻小说风潮,改变了“新浪潮”科幻小说对技术的抛弃,重新拾回科幻小说注重探索科技发展对人类影响的传统。如果说你很难在“新浪潮”的作品中看到类似金.斯坦利.罗宾逊或者哈尔.克莱门特那种近乎变态的技术细节的话,那么你在“赛博朋克”中会找到。但是在后者中,浓郁的文艺风格和以故事、情感相互摩挲的“新浪潮”特点依旧在后来的“赛博朋克”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以前一直总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总认为冥冥之中两者有着似曾相似的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终于理解了其实“天下武功出少林”。
其他的故事中,《灵魂的力量》写得太玄幻了,有点《思动》的意思,而这部小说中那种灵魂感触的力量还是很感人,让人想起了大刘的《带上她的眼睛》。《心所引擎》写得太玄乎了,结尾有点生硬。本来设定还是很好的,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本来就是《星球大战》,非要拍成《纽约,我爱你》。《半面杰克》相当短小,当男人爱上了他的机器,这个就叫恋什么癖。《绞刑师》,又是一台拥有了自由意志的机器。罗杰.泽拉兹尼似乎很喜欢复活那些机器,但是当年还没出现《变形金刚》。现在想来,要是拍《变形金刚》的文艺版本,编剧兼导演非他莫属。《永久冻土》是奇幻+科幻,所以文章中那些科学解释不通的地方就都能解释了,奇幻解释不通的地方科学又能解释了。这种混搭风格也只有他老人家玩得转。新人切记千万不要试图走这种路线,人家是腕儿,玩的范儿;你要愿意你试试。《洛奇7281》又是讲述有了思维的打字机。算是小品文。还是很有趣。如果写续集的话,没准会写成科幻版的《电锯惊魂》也说不定。《来自苍穹的魔力》是罗杰.泽拉兹尼想把言情潜濡默化地融入到剧情中的失败尝试。本身剧情和悬念设置得就相当的白烂,这篇文章前半程还可以,到后面就有点进展得太直白了。《回到杀戮之地吧,爱丽斯,我的爱》,这个可以看成是血腥暴力加玄乎科幻版的《爱丽丝漫游奇景》。还是套用《永久冻土》的评价,凡是有读者认为里面的设置太故弄玄虚了。请参照相关评价。那些看不懂推理不清楚的科学技术背景,你就当看缤纷烟火好了。故事本身不错,但是泽拉兹尼把背景设置得太强悍了,但是却依旧没有解释清楚设置这些科技背景的用意,完全被当成浮云了,在这种太过绚烂的情况下看这个故事就跟散光看书一个劲——云雾缭绕,一头雾水——故事简单,但是那些背后五光十色的烟火灿烂呢,打酱油的么。所以说啊,看这种奇幻+科幻的作品,千万不能较真。《卡米洛特的最后一个卫士》,套用的是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古老传说,这种传说照进现代的故事有点类似“秘史小说”的风格。但是这仅仅是中短篇,不还不是长篇,如果不是那些文章注释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的话,至少不会有现在这么多的阅读乐趣。限于篇幅,因为读者也不要奢望能读出提姆.鲍尔斯的《阿努比斯之门》的那种精彩阅读感受来。不过总而言之,结局是好的,那还是圆满的,是符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要求的。
整体而言,这是一部相当有诚意的小说集子。
尽管内容不是篇篇精彩,但是完璧微瑕,依旧体现了一代幻想文学大师旺盛的想象力和文艺青年的情怀。试图在幻想文学阅读中看出文艺风骨,或者试图在幻想写作中融入更多更多的主流元素、文艺味道,那么这部书无疑是一部典范。
还是老话,罗杰.泽拉兹尼就是文艺青年的典范,自然——他的小说,也是文青味十足的代表,不容错过。
推荐阅读。
以上。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