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超空泡技术并不稀奇,早已应用。所谓超空泡技术,是把高速航器罩在一个气泡中(比如在鱼雷顶端设置一个空泡发生器),壳体不直接与水接触,从而减少黏滞阻力。前苏联开始研发的超空泡鱼雷“风暴”系列,最高时速可达370千米。
超空泡”技术原理图
《坐中国超空泡潜艇,100分钟内从上海到旧金山》——香港南华早报8月24日一篇报道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转载,引起军事爱好者的兴趣。不过,接受采访的专家已否认报道的真实性。
南华早报报道称,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人员已经研发出一种手段,改进了“超空泡”技术,使得潜艇的速度有可能像声音在水中传播那样快。
然而,该报道提到的李凤臣教授,很快就给环球时报的回复邮件中辟谣:“我不清楚他们写的文字信息出自何方,和我本人无关。特此澄清,如有可能也请帮助澄清。”
科技日报记者未能拨通李凤臣教授的电话,但“越过太平洋不超过两小时的潜艇”脱不了“标题党”之嫌。从南华早报报道中也能看出,这一说法不是中国科学家提出的。
“理论上,超空泡航器可以达到水下音速,大概是5800千米每小时。”南华早报说,根据是2001年加州理工大学的一份报告。可见抓人眼球的“音速潜艇”,只是标题里的一个噱头。
事实上,超空泡技术并不稀奇,早已应用。所谓超空泡技术,是把高速航器罩在一个气泡中(比如在鱼雷顶端设置一个空泡发生器),壳体不直接与水接触,从而减少黏滞阻力。前苏联开始研发的超空泡鱼雷“风暴”系列,最高时速可达370千米;美国发明了可以穿透水雷的超空泡射弹;前几年美国公布的研发中的“幽灵”型船,也试图用超空泡提高航速。
在水里制造超空泡,保持其稳定性和大小都不容易。而且鱼雷或潜艇使用超空泡的难题之一是:不跟水接触的航器如何转向?
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研究人员的创意是给航器蒙上一层液体膜,通过膜的变化来调节海水阻力分布,从而转向。这个办法——不论报道是否属实——似乎也言之成理。
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发表的一篇综述论文,俄罗斯、乌克兰、德国和美国投入了大量试验资源进行超空泡问题的基础研究,而中国“超空泡技术的研究最近几年刚刚起步”。
搜索可发现,近几年关于超空泡的国内论文很多,算是热门领域。而李凤臣教授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第一作者论文中,讨论了表面活性剂溶剂中的超空泡,认为溶剂中的超空泡比水中空泡更大,维持时间更长。
无论超空泡技术进展如何,100分钟内坐潜艇穿越太平洋,仍是空中楼阁。南华早报报道中也说:“超空泡潜艇航行变得可行之前,许多问题仍需解决。”
深水里没法用无线电,只能用声音传递信号,真有跟声音一样快的潜艇,也会制造大麻烦。就好像美国物理学组织网站一位网友的跟帖:“金枪鱼可比鸟结实多了……那个速度,撞一下就不美了。谁能想出望向前方的办法,好避免碰撞?”
转自:http://news.kedo.gov.cn/hotnews/photonews/492330.s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