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热带气旋(台风、飓风、热带风暴)屡次登陆,所到之处,房摧树折,损失巨大,人们无不谈“气”色变。不过,在加拿大工程师路易斯·米考德看来,这种狂暴的气体正好是来发电的绝佳材料。
现实中的旋风
当然,米考德不是真要去驾驭气旋,而是利用其形成原理造出更温驯的旋风,进而发电。实现这一切的关键是“旋风引擎”。该引擎最好放在某个发电厂附近,其工作原理如下:电站的废热通过热水管被带到“旋风引擎”,再往热水管之间吹入干燥的空气;空气被加热后螺旋上升,同时聚集能量,形成旋风;随着动能的增加,旋风开始吸进周围的空气;这些被吸入的空气穿过涡轮风扇,带动其旋转发电。
米考德和他制造的微型旋风
根据米考德的计算,建一个直径200米到400米的“旋风引擎”电站,大约需要6000万美元,其发电能力可达200兆瓦。为将“旋风引擎”投入商业运营,米考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积极寻求风险投资。另一方面,在安大略杰出中心公司的资助下,西安大略大学的风洞实验室已开始研究直径为一米的“旋风引擎”模型。
其实,如果更大胆一些,米考德的“旋风引擎”完全可以不使用发电站的废热。比如,假设把它建在赤道上,那么温暖的热带海水就会为它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更进一步,因为全尺寸的“旋风引擎”能产生延伸进大气层数公里的漏斗云,所以它除了从大气中获取能量之外,也可以反过来,将热空气排入热量更容易散发的高层大气里,从而起到空调的作用,以抵抗全球变暖。
1952年,弗雷德里克·波尔同C·M·科恩布鲁斯合著的科幻小说《太空商人》(The Space Merchants)中,也出现了与“旋风引擎”类似的希尔施管(超低温冷空气发生器),只不过,后者利用的是比地球气旋厉害万倍的金星风暴:
他们并非发明、而是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小东西,名叫高速希尔施管。这玩意儿不消用电,光利用金星上的高温风暴,便能将先驱殖民者的房间冷却下来。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