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小机器,相比之前的产品可以更好第模拟人类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因此,与人脑相似,并具备与人类能力相仿的机器可能会成为现实,
新的研究可能使机器人制造、无人驾驶汽车、数据挖掘、医疗诊断、证券交易分析以及其他只能人工交互系统领域有更快的发展,
人脑强大的计算能力的根源在于他的内部连接,之前的研究显示,大脑约有1千亿个神经元,以及1万亿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对每一个连接,或者叫突触,神经元每秒会发射10次信息。
左边的是生物神经突触,右边的是人工神经突触。
原则上,人脑可以执行每秒约10万亿次运算,相比之下,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中国的天河二号,也只能够最高进行每秒约55万亿运算,然而,以往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消耗的功率大约在20瓦,这是仅够点亮一个昏暗的灯泡,而天河二号的功耗却大约在17.8兆瓦,这足够运行90万只这样的灯泡。
科学家们想制造模仿人脑功耗和效率的计算机,人工突触的发展将是关键的一步。
不过直到现在,人工突触消耗的能量比生物突触消耗的能量还是多很多。之前的研究显示,生物神经元每次运行只要消耗10飞摩尔的能量,而现在,韩国浦项大学的材料科学家和高级学者Tae-WooG
Lee带领的研究团队生产的人工突触只需要1.23飞摩尔的能量。
这项研究表明,未来的生物大脑在能源消耗和存储密度方面最终将超越人脑,Tae-Woo Lee说。
这些人造突触是一种晶体管,或者是电子开关,通过开关可以模拟神经突触的发射。
研究人员在4英寸(10厘米)的晶元上造了144个突触晶体管,在这些晶体管中是200至300纳米(十亿分之一米)宽的线。(一般人的头发是10万纳米宽。)这些器件的微型尺寸有助于降低功耗,研究人员说。
这种设备使用有机材料互相包裹制造而成,这些材料可以有助于人造突触捕捉或释放电离子,模仿生物突触的工作方式。
这种人造突触模仿人类神经纤维的长度和灵活性,理论上研究人员可以以3D网格的形式模拟人类的大脑,不过Tae-Woo Lee说,3D打印还不能打出这样的模型。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只有几十纳米宽的纳米有机线,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对材料的结构和类型进行选择,进一步降低突触晶体管能耗。
转自:http://jandan.net/2016/06/28/artificial-synapses.html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