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火星救援”本月就将引进中国,众多科幻迷期待已久,甚至已经开始阅读小说,预习功课了。
“火星救援”的电影相对于原著小说精简了许多,毕竟90分钟的时间,讲述不完小说中那些琐碎的细节,而原著中完全是细节的描写和勾画。对“火星救援”感兴趣?最好读一遍小说,有条件的可以读一下原版《The Martian》。只要你过了英语四级,就完全没问题,没有很多高科技,文中大段的都是对心理的素描,大白话对白,和火星生活的琐碎。
“火星救援”的情节,发生在人类登陆火星之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载人任务逐渐要常态化,就发生了这么一次举世瞩目的灾难,为救一个人消耗巨大,一下子不知要拖累火星科研几十年的发展!当然也可能吸引全球目光以后,火星任务申请资金更容易了,众筹、股票、火星船票一元抽奖这些形式也冒出来都有可能。
这部电影为何引人关注,就因为人类登陆火星越来越趋向于真实发生,下面我就来解读一下电影中的硬科幻。
第一、电影中那么大的飞船不现实,发射上天太耗费资金。美国国会不批准,私企SpaceX达不到,中美合资才有一点点希望。所以现实中飞往火星的载人飞船,只有电影中飞船的十分之一大,差不多了。但电影里要好看、超酷、超壮观,这一点我们就不说了,戴3D眼镜好好瞅好好欣赏吧!
第二、火星风暴有多大?吹倒返回飞船的可能性根本没有。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可是带着太阳能电池板的,那受风面积多大,在火星上生存10年都没问题(勇气号于2011年失去联系,也不是被风吹坏的)。飞沙走石的盛况,还是在地球的沙漠才能体会得到,或者在中国北方的春天……火星风暴太温柔的原因就在于火星空气太稀薄,不到地球空气1%的密度,相当于地球上海拔30公里处的空气,那些稀稀拉拉的空气分子使劲撞你,除非扭扭捏捏你情我愿,否则你不会被撞走的。
第三、生活舱里种土豆?种土豆的故事情节,是把土豆当成生存大师贝尔·格里尔斯来养了吧,一个是火星土壤含有高氯酸盐,土豆在火星土壤里死翘翘;再说就算发芽,或者说是无土栽培,不涉及土壤,生活舱里的光照也不够土豆吃,土豆会长成林黛玉,根本长不出土豆二代。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最高大约在25%,而火星的阳光又明显弱于地球,从外界的电池板获得电能后,利用灯光再照射土豆,那么展开的太阳能电池板需要好几个生活舱的面积。
第四、电影情节中有简易炸弹的制造,利用液氧和糖,就造出真空中使用的简易炸弹,而且一次成功。我相信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时候,如果第一次就能造出来,那么未免太简单了一点,也就不会有他弟弟的意外死亡了。
当然除了这些槽点,这部电影还是富含正能量的,比如“以人为本”,救人在先,不以消耗的资源来衡量人等等;还有万众一心,全人类团结一致的精神,毕竟登陆火星的壮举,是人类文明走出地球的胜利,不是某个国家的独角戏。
火星登陆的可行性,也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来,有几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核能的利用。核电池早已出现在多个太阳系的探测任务中,2012年8月登陆火星的“好奇号”重899千克,现在仍然利用核电池在火星奔跑。核电池和微型核反应堆,能满足火星探测的需求,提供持久而澎湃的动力,让火星人的生活不再捉襟见肘。为避免核辐射的风险,可以先向预定地点发射微型核反应堆,成功着陆后,才在附近发送生活舱,最后发射载人登陆舱,避免核反应堆摔毁,造成基地的废弃。
二是燃料的就地生产。收集火星的二氧化碳,利用核能就地生产燃料,降低了从地球携带的货物重量,也就直接降低了火星任务的难度。
三是往返地球的途径。以后在地球和火星之间,可以建立固定航班,但登陆和离开火星的时候,利用小型的登陆舱和返回舱。火星登陆的难点就在于空气稀薄,利用空气阻力来减速效果不明显,登陆舱的自重越大,难度越大,所以降低舱体重量能明显降低任务风险。
火星是一个神秘而充满诱惑的星球,发生在火星的那些故事,现在只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但很快就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的一系列火星任务,让火星人成为现实,火星世界将充满了精彩和神奇!
火星传说,就从“火星救援”开始!(文/李大鹏)
转自:http://science.china.com.cn/2015-11/03/content_8347556.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本文来自: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