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他在讲座和文章中多次提过,传统的文学发展到现在,其故事资源已经接近枯竭,所以作家应该到科学中去寻找故事资源。基于这个想法,他甚至主张科幻小说不是传统的文学。怎么定位科幻小说且不论,但把科学作为讲故事的资源,这是颇有见地的想法。
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所讲的故事、人物都是依照日常的生活逻辑在运转,人物的行为、故事的起承转合不会超过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如果用物理学理论来作类比,那这是一套基于经典的牛顿力学的故事体系。
就像牛顿力学之后科学家发展出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如果把文学中的故事体系也作同样的扩张呢?让故事的背景进入宇宙尺度或者原子尺度,是否可以产生大异于我们日常经验的新的故事法则?一些科幻作品,包括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探索。
《头脑特工队》
即使从最简单的地方着眼,科学也是可以成为故事资源的。最近有两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是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一个是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及其原著小说。
《瓦力》
皮克斯最善于把开创工作融入到合家欢的大众电影中,很多人都低估了他们的先锋性,尤其是在那些实验性更强的短片中。长片需要更完整圆润、更易为所与人接受的故事,即使这样,皮克斯也总能巧妙地把原创性缝合其中。《头脑特工队》是皮克斯继《瓦力》(WALL·E)之后开拓性最强的一部作品,它在剧作层面的难度简直叹为观止。
这部影片本质上是一部科教片,它对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大脑情绪、记忆功能如何运转并与外界环境如何互动有深刻而直观的展现。即使是经验出众的科普作家想把这些道理用文字讲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改编成可视化的故事就更难了。但是皮克斯做到了。
《头脑特工队》
影片的做法是让外层的故事尽可能的简单——一个小女孩和全家从明尼苏达搬家到旧金山,在陌生的环境中情绪逐渐失控,这构成了一场对她来说是空前严峻危机;但是内层的故事却非常复杂,小女孩大脑中的五个情绪小人——乐乐、忧忧、怒怒、怕怕、厌厌——一起努力,经历了一场极为艰苦的冒险,最后让小女孩的情绪回到正轨上来,并点明一个道理:在人的成长中,每一种负面情绪都有它的积极意义。
《头脑特工队》最难的地方是让情绪小人在大脑内部的行动和主人的外部动作完美对应,这对创作者在两个方面提出了考验。一是要很懂讲故事,这个能力皮克斯的天才倒是从来不缺,二是要深刻理解心理学的机制,什么是抽象思维,什么是永久记忆,什么又是临时记忆,人为什么会遗忘,用这些科学知识点去驱动故事的走向,这不是寻常的编剧能办到的。
《火星救援》也是,这部电影最近在国内上映了,上个月小说也刚出版。这个故事事实上就是一个火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说一个宇航员被独自抛在火星上,他拥有一些基本的生存资源,怎么让自己活下去并等到地球的救兵到来?
《火星救援》比一般的硬科幻小说还要「硬」得多,构成小说主体内容的是不厌其烦的各种技术细节,涉及到化学、农学、电学、物理学、机械学、地理学、气象学……一般的读者可能会在专业术语、化学方程式、实验原理的轰炸下很快失去耐心,但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其实这也不重要,因为应该不会有多少作者真的能理解书中涉及的全部知识——进入科学的逻辑,就能体会到一种前所未见的乐趣。
比如宇航员要在太空舱里种植土豆,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需要计算如何制造活力达标的土壤,再如何用氢元素和氧元素来生成水。没有氢元素?那先得制造氢。而且因为理论和实践的鸿沟,不是每次工作都能顺利完成,遇到意外和故障该怎么分析和排除?这是更有趣的地方。
《火星救援》不存在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发生在故事的地球端,是相对次要的因素。火星上没有坏人,没有反派,如果有的话就是险恶的火星本身。所有戏剧性都来源于科学,故事的推进取决于科学难题的解决,而且作者绝不把过程虚写,一定是看似枯燥地给你罗列出原理和步骤,仿佛读者照着就可以完成一样。
为什么科学可以成为故事的资源呢?因为一个故事需要的所有元素,逻辑、理性、意外、矛盾,科学里面都有。
转自:http://www.techweb.com.cn/column/2015-11-29/2233358_2.shtml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本文来自: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