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火星救援》在国内上映,上映一周累计3.57亿的票房佳绩,横扫院线票房,给即将到来的贺岁档开了个好头,好莱坞也从2013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制作出优秀的科幻佳作。电影作为第七种艺术形式,电影人大开脑洞,不断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进行异想天开的创作,而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科幻电影最终讲的都是人,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有的影片突出人性的阴暗面,有的表现人性的闪光点,有的思索人类的渺小,有的赞叹人类的伟大,无一例外都是人性多面的表达。
没有什么能杀死理工男
《火星救援》作为一部科幻灾难电影, 剧情方面极其简单,“马特·呆萌”扮演的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和其他五名宇航员成功实现了人类在火星上的首次行走,随后遭遇火星风暴,火星任务只能提前结束。不幸的是“呆萌”的沃特尼因为受伤严重,队友以为他活不下来,只能“忍痛割爱”,留他一个人在火星,其他宇航员返回地球。
沃特尼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孤身一个人在火星上,而自己的队友已经弃自己而去了,伟大的主角光环再次闪耀在“呆萌”头上,身为一个乐天派的植物学家,食物、空气、水源什么的根本不是事。不仅利用一个月的库存食物成功存活下来了,而且自主研发在火星上种植土豆,靠马铃薯成功存活下来。
另一方面,回到地球的宇航小队意外发现“呆萌”的沃特尼并没有和他们料想的一样殉职,而是顽强地靠土豆过活,众人很激动,开始策划营救活动。最终,理工男靠勤劳的双手和“学好数理化,吃遍火星不用怕”的信念成功等到了救援。
《火星救援》的剧情完全没有起伏,几乎所有转折观众都能够猜到故事的走向,剧情上面并不能让人满意,但是这种简单的故事结构并没有妨碍《火星救援》的观感。这种高超的技巧才是这部影片的精髓所在。
《火星救援》和其他科幻灾难片相比,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乐观主义精神,似乎主人公相信自己的主角光环。即使在火星上,没有空气、水、食物的情况下,依旧杀不死理工男沃特尼,愣是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在火星上“开荒种地”,种出了火星土豆,来养活自己。
观众见过太多的灾难面前的紧张气氛,从《泰坦尼克号》的水淹巨轮,《后天》的冰冻世界,《2012》的天崩地裂,到外太空的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食物,只身一人,如《异性》《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等影片。几乎所有灾难片特别善于用角色的极端环境来展现形式的紧迫,提升故事张力的同时也让观众时刻提心吊胆,倒吸一口凉气,这成为标配。
《火星救援》却反其道而行,片中并没有刻意夸张展现主人公的“受苦受难”的时刻,更没有类似于《地心引力》的那种长达几分钟的“天体旋转”。《火星救援》用马特扮演的角色沃特尼的乐天派个性来展现乐观主义精神,让整部影片节奏明快,观感大大提升,观众会随着角色的经历和他的反应会心一笑。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弥补了剧情的薄弱,大大提升了这部影片的观感,再加上近些年来热门的外太空探索的主题,以及马特·达蒙的精彩表演,促成了这部影片的成功。
科幻电影并非只谈人性
人类对于未来的幻想从古至今从来不曾停歇,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以及担忧成为科幻电影观众心里的支柱。电影导演往往会借助科幻电影或者表达自己的异想天开,或者控诉当今社会的一些恶劣现象,假设恶劣现象的蔓延投射到电影中来惊醒如今的人。
《火星救援》虽然属于科幻灾难片,不过透过片中幽默“逗比”的气质,导演和原著作者的本心一目了然,他们更倾向于前者的表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展现自己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美好愿景。
《火星救援》的原著作者,安迪·威尔是一个标准的美国式科学宅男,他沉迷于相对论、轨道力学和飞船。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天才工程师,15岁的时候就被美国国家实验室聘为软件工程师。他创作《火星救援》的初衷最早不过是“写着玩”,只放在了个人博客上,很多人读到之后大呼过瘾,纷纷要求他出售这部书。于是他在亚马逊自出版平台出版了《火星救援》,当时这部书的价格只有0.99美元。直到2013年3月,兰登书屋发现了这部科幻作品,用六位数的天价买到了《火星救援》的版权,四天之后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便联系安迪,要把这部影片搬上大银幕。
知道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火星救援》会具有如此强烈的幽默气质以及它究竟讲了什么。科学在安迪面前,是充满诱惑的、是性感的,知识在他的脑子里就是圣经,他就是一名虔诚的信徒。他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讲述的是科学光明的未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火星救援》对于沃特尼的家人、经历以及情感没有过多的描述。安迪是一名科技控,他不是专业出身的作家或者编剧,他当然不懂怎么描写人性,刻画心理,他只是单纯地觉得很刺激,很好玩,火星上充满魅力,科学是自己的生存宝典,他在和别人介绍科学的魅力,仿佛自己曾经流放到火星,经历这一切,再次归来时满心惊喜。
这种心态恰恰成为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相比较于《地心引力》中过多的人物内心独白、心理展示,还有《地心引力》的爱的核心、亲情主题,《火星救援》显得“冷冰冰”的,这种硬派科幻片的风格结合科学式的幽默,让观众仿佛吃到了另一道清新的美味,大受欢迎。
在此之前,电影人包括观众一致认为当说起科幻的时候,电影中一定要在未来的背景下讲述人和人的故事,而《火星救援》的出现恰恰打破了这个思维模式。这部影片是在未来的背景下讲述科学知识的“冷科学”电影,这种表达展现了一种对未来的乐观和对科学知识的自信,这也是科学从业人员独特的视角,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方式。
《火星救援》还有一个小插曲,安迪后来声明自己书中出现了一个bug:在火星的重力条件和空气条件下,沃特尼等人遇到的风暴也就相当于拂面清风,根本不会产生如此恶劣的后果,几乎没有人会追究的细节,安迪自己作为作者提了出来,可见这部作品对安迪的重要性。这不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幽默搞笑、扣人心弦的火星探索派报告。
连续三年的外太空探索题材影片让科幻电影又火了,今年8月23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而《三体》电影也成功杀青,筹拍第二部。科幻电影在中国乃至世界大有市场,中国电影人也可以着眼于这种类型片的制作,不论是着眼人性还是打科技牌只希望我们比拼的不单单是特效。从《霹雳贝贝》到《不可思异》,近几十年来国产科幻电影屈指可数,对于未来的想象力也是我们中国人薄弱的一项,现如今《火星救援》在科幻电影领域另辟蹊径,不管我们是否能够开拓出新的分支类型,起码在借鉴的时候,多看看优秀的地方,而不是将想象力用在那些宣传噱头上,肯定大有裨益。
转自:http://epaper.ynet.com/html/2015-12/08/content_170222.htm?div=-1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本文来自: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