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本名为《神经漫游者》的小说备受瞩目,它的引进让很多粉丝为之“捶地点赞”。虽然还未上市,但已早早攀升至卓越预售榜科幻类第一名。《神经漫游者》是威廉·吉布森享誉全球的经典巨著,这部小说催生了《黑客帝国》,并史无前例地囊括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保持着至今无人能破的纪录。
《神经漫游者》曾在1999年被引入中国,但因为译本的隔阂,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就这样,一个享誉全球的经典著作在中国并没有打开销路。今年恰逢《神经漫游者》问世的第30个年头,记者昨日从读客图书获悉,此书被再次重金引进,出版方将部分试读章节贴出来后,网友表示:“这个新版翻译得特别好,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能看懂了!”
纳米技术、身份盗窃、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甚至是当下最火热的“谷歌眼镜”技术……早在30年前,就已经有人将其不差毫厘地写入了小说里。他就是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他的代表作《神经漫游者》1983年创作,1984年问世,至今已经被翻译成17种文字,在31个国家出版,累计发行量超过2000万册。2005年《时代》将其列入“1923年以来100本最佳英文小说”,《神经漫游者》也被誉为“影响人类进程的科幻小说”。
《神经漫游者》是吉布森的处女作,在小说中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即“网络空间”,早在互联网与虚拟实境尚未成为人类文化景观一部分的时候,他就已对互联网与虚拟实境描绘出相当具体的图像。
1999年《黑客帝国》的上映将其推上巅峰,媒体和公众再一次交口称赞《神经漫游者》,因它早在1983年就栩栩如生描写了网络对人性的异化,比《黑客帝国》早得多。《黑客帝国》导演沃卓斯基姐弟大方承认:“我们是威廉·吉布森的狂热粉丝。”
《神经漫游者》对互联网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这个词就是《神经漫游者》首次使用的,由于这本小说的流行,人们开始使用“网络空间”这个词。可以说,这本小说将这个世界带到了信息时代,它提供了无数灵感给《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以及所有最先锋的音乐、时尚、游戏……科普作家瘦驼说:“赛博是我上大学那会儿可时髦可高端可学术的概念了。没想到我们现在就活在里面。”
事实上,早在1999年1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就曾大胆地引进了这部当代经典。但由于翻译问题,反而给读者带来了阅读障碍,读者普遍反映不知所云,甚至有网友吐槽:早就知道这是一本碉堡了的书,但这翻译已经完全突破了人类理解的极限,死活读不下去啊!
今年读客图书再次引进出版了《神经漫游者》。据该书的责编许姗姗介绍:“签下这本书已经两年了,为这书找翻译花了很长时间。《神经漫游者》的文本非常复杂,它是科幻小说,也是黑帮小说,是犯罪小说,也是推理小说,是当代纯文学经典,也是通俗文学的巅峰。译者必须是科幻小说资深粉丝、必须深谙武侠小说的侠义传统、必须对犯罪小说街头黑帮腔调有了解、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背景、必须文笔优美。这本书的翻译在业内被誉为‘珠穆朗玛峰’,所以找到合适的译者成为这个项目的重中之重。”
在这重重限制之下,读客图书请到Denovo,她是资深科幻小说译者、科学松鼠会成员、资深深海潜水爱好者、生物科学博士……最重要的,Denovo也是作者的狂热粉丝,她读过威廉·吉布森的所有作品,每部至少读过两遍。在翻译《神经漫游者》的过程中,Denovo表示阅读全文不下50次。有时候翻译累了,译者索性就接着把书又看了一遍,“因为书太好看了,看书比翻译享受多了”。
转自:http://www.ccdy.cn/dushu/shuxun/201307/t20130730_718751.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