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科幻作者,从事科幻小说创作已有十多年,我想通过自己的一些作品谈谈对文学创作的体会和认识。
科幻是一种充满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科幻文学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文学。例如我创作的《三体》系列,由三部长篇科幻小说组成,长约90万字,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内容,涉及最前沿的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航天探索等。我试图把这些知识融汇于一个宏大的故事中。
我们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想象力。在蒙昧时代,尽管对宇宙、存在、生命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但是我们的先人就把当时人类的智慧发挥到极致。盘古开天辟地就是我们的先人关于宇宙生成、生命出现的最早、最浪漫的想象。中国浩繁的远古神话以及历代典籍中,都展示了我们的祖先心怀天下的胸襟,神游八极的气度,感动万物的情操以及过人的智慧,并且预示了我们这个具有瑰丽想象力的民族是多么的富有创造力、生命力以及美好的未来。
事实上,伟大想象从来都立足于现实,伟大智慧从来都来自于生活。科幻文学也一样。多年的科幻文学创作使我深深感到,科幻文学与现实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天马行空远离现实的。科幻小说中常见的题材,如技术进步中社会的变迁、环境保护、太空探索、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等,都有现实生活作为重要基础。在我描写近未来的科幻小说《中国太阳》中,主人公是一位农民工,他从大西北贫穷的家乡外出打工,在大城市中从事给高层建筑擦玻璃的工作。这时正是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太空设施规模的扩大,需要招收大量的工人在地球轨道上工作,由于他在高层建筑清洁方面的经验,有机会进入太空,从事大型航天器表面的清洁工作,成为第一批进入太空的普通劳动者。这些素材都来自于生活的赠予,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和想象。
我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出基于现实的对中国未来的展望,更具魅力地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与精神、中国人的价值观。我也希望中国科幻文学的最好时代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到来。
转自: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10/21/nw.D110000gmrb_20151021_4-10.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