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息炸了锅,《三体》电影要烂尾?
多个渠道的消息说,本片的出品方游族影业高层变动,原CEO孔二狗离职(在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孔二狗表示《三体》电影和他再无关系),原定今年七月公映的系列电影第一部肯定无法如期上映。
消息还说导演张番番拍摄素材水准低下,恐遭全盘放弃。即使将来《三体》真的拍出来,也要换团队重新操作。
这听起来就不像是好话吧?有所保留的意味很强,否定了素材不能用,那也不像是拍得好的意思。
第二条说「《三体》作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巨作」完全是废话,中国过去拍的科幻电影当然很多,但「真正意义上」这个限定是什么意义上?还不是你自己来规定。
这个声明看似否定了网络传言,但其实和网络传言并非全然矛盾,如果网络传言是真的,这个含义暧昧的声明仍然可以成立。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对《三体》电影的拍摄成果,心里都有判断了吧?
别的不说,今年七月上不了这是笃定无疑的,因为任何高投资电影的宣传周期都长达数个月,乃至半年以上,哪有只剩一个月还看不到预告片和海报的?
其实早在游族影业公布这个项目时,我就预感《三体》电影系列很可能是一部接一部的烂片。
我喜欢刘慈欣的小说,我也尊重中国电影人希望拍摄大型科幻片的理想,但理想和能力之间的鸿沟,无法被忽视。电影制作是高难度系统工程,这个客观规律也必须被尊重。
科幻小说要写好,作者创意好、文学功底好就够了,这是单兵作战就可以解决的,所以人们说「大刘凭一个人的努力就将中国科幻小说的水平提升到了世界级」,不论这句话是否夸张,但这的确是有可能的。
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电影的水平提升到世界级,绝对没有。
单枪匹马也许可以拍出一部伟大的艺术电影,但科幻电影是另一回事。
电影终究是一门工业,而科幻电影是这门工业里最具难度的顶级类型,它对技术的要求,对人员素质和经验的要求,对产业配套环境的要求,都非常非常严格。不是妄自菲薄,事实上全世界有实力拍高成本大型科幻片的国家,大约只有美国。其他国家在美国的帮助下,或能勉力一试。
我们来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最卖座的电影类型是什么,法国是喜剧,日本是动画,韩国是喜剧、历史有时还有犯罪,中国前几年是历史和武侠,最近几年也是喜剧,还有青春片,印度是歌舞(好吧,这个国家拍的任何类型都带歌舞)。
以上是除美国以外,电影产业最强大、最完善的几个国家,没一个把拍摄好莱坞式宏大科幻片当饭吃,因为没有实力去制作,也没有市场来消化。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目前能够驾驭的宏大类型,只有历史、战争这个方向,这是靠人海战术、巨型布景、烟火爆破可以堆出来的。但科幻片难度远在这之上,需要更多的钱,更好的技术,以及更高素质和更富经验的从业人员。
钱对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也许不是问题,市场也不是问题,而技术可以引进,但中国电影在导演、编剧、美术等所有岗位上,有任何制作科幻片的经验吗?我记得李安在谈《色 | 戒》制作经历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在国内连道具都做不好。
我认为中国电影现阶段值得尝试的,是立足在单个创意之上的中小尺度科幻片,类似《源代码》《环形使者》《超体》《明日边缘》这种,而不是《三体》这样的大型太空歌剧。这类小型科幻片只需要一两个出色的创意就可以脱颖而出,在制作上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
转自:http://news.gmw.cn/2016-06/21/content_20611001.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