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山西阳泉人,中国作协会员,阳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作品蝉联1999年至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获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今年8月23日,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刘慈欣与李淼的对话现场极为火爆,吸引了众多科幻迷。米国伟摄
9月25日,第25届书博会四川展区,科幻作家刘慈欣与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李淼,展开了一场“科幻与科学的巅峰对话”,现场观众云集,场面火爆,有穿着“三体”T恤组团过来的山西大学学子,也有不少从外地赶来的“三体迷”,精彩而激烈的思想碰撞,让众多科幻文学爱好者醉心不已。
“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自出版以来,备受读者与媒体赞誉,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文学推上了世界的高度。今年8月,《三体》获得“雨果奖”,这是中文作品和中国作家第一次在国际科幻作品大奖中获得奖项。对话中,刘慈欣就科幻与文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将宇宙的诗意表现出来是科幻文学最大的使命
在刘慈欣的小说里,贯穿了很多对宇宙诗意的描述。如何做到让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科学不那么枯燥?对此,刘慈欣说,上个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银河奖大会主题为“理性的诗意”,其实,“理性的诗意”是对科幻文学一种很好的描述。以前传统的诗意是把大自然的风光内化为人内心的某种感受,其实从另一方面看,宇宙是充满诗意的,科学本身也是充满诗意的一个实体。但科学诞生的诗意与传统的诗意有所不同,它会用一种更理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会表现为逻辑的自恰、合谐、对称等,比如物理学的麦克斯韦方程式,如果能看懂的话,这个公式是很美的。刘慈欣认为,诗意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诗歌中,也存在于科幻小说里,而将这种宇宙间理性的诗意通过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是科幻文学最大的使命。他很诗意地猜测,人类作为宇宙中一个脆弱的生命体,其使命可能就是要见证宇宙的诗意。用科幻的思维来写作科学不会束缚文学
对于自己的科幻作品如何能做到天马行空,令人“脑洞大开”,刘慈欣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象世界,只是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不善于表达而已。表达的途径有语言,有文字,科幻作品便是用文字来表达想象世界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国的科幻文学从晚清时期就存在了,但科幻迷一直没有作为一个自觉的亚文化群体来出现。“我是新中国第一代科幻迷,从我之后,科幻迷才有了一种自我的文化觉醒意识,成为一个亚文化团体。科幻迷有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便是用科幻的思维来看待宇宙,看待大自然,看待人生。这种思维方式没有科学那么严格,也没有文学那么散漫,它介于两者之间,其特点是将科学的、未来的、人生的种种可能性排列出来,从中寻找最让人兴奋的那种,比如《三体》,便是从宇宙中众多的可能性中挑出了最糟的但最让人兴奋的那种可能性。我的很多想法与创意都是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中产生出来的。”
在科幻小说中,会涉及到很多科学知识,呈现在作品中的科学知识有些是对的,有些可能是错的,这会对作家创作造成一定的难度,那么,科学会不会束缚文学?对此,刘慈欣表示,科学与科幻作品之间的结合是很紧密的,不过,科学并不会对文学产生束缚,科幻作品在想象力上是很自由的,并不会受到科学规律的束缚。现代科学展现出来的可能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直觉和经验,这种可能性恰恰为文学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作者可以不受束缚,而去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刘慈欣对科幻文学创作诗意的解读,广阔、浪漫而理性,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授权转载)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