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男性读者或观众来说,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最感兴趣的无非就是军事、历史、推理以及科幻四大类作品。
最近的我又对科幻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口气阅读了刘慈欣老师的《地球往事-三体》三部曲,又观看了两部美国电影,都是脑洞大开的烧脑大作。一部是由当今科幻电影标志性人物-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另一部则是口碑极佳的《彗星来的那一夜》。
接连阅读和观看了优秀的科幻作品,让整个人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激发了科幻的基因,此时的大脑已经抑制不了兴奋,所以自然想通过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于是也就有了这一博文的诞生。
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从出生开始就对世界充满了未知与好奇,当时由于还未上学,也没有接受教育,所以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就是所谓的世界观,大多是来自于自身的感受。而那时的心境恰恰是最没有束缚,最有延伸性的,可以根据日常中的一些简单的事物,通过毫无边际的幻想,产生稀奇古怪的想法,从而来定义尚未了解的世界。这样定义出的粗线条的世界,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缺乏科学性,也缺乏逻辑性,所以人类才需要后天的学习,通过学习那些前人们总结出的科学知识及生存经验,才能更系统地,更有逻辑性地来定义这个真实的世界。
从人的一生的角度来分析学习的作用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科学知识以及生存技能,确实无法在社会中生存,更不用说贡献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及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习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从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广度和思维深度。由于既有知识体系的存在,人们很容易在已有的知识框架内去理解和解释一个现象或事情,从而忽略了事物的多重可能性。
科幻作品与纯文学作品的一大区别就是,科幻作品中异想天开的创意和事物都是来源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的。可以说科幻作品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推测,或者是一个预测。而文学性的作品则是通过艺术表现性来满足人们精神世界,也就是上层建筑的需求。科幻作品中一个比较显著的现象就是,二三十年前的一些科幻作业品中所描述的场景或新鲜的事物,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或者功能更加先进。所以优秀的科幻作品创作者都是优秀地科学预测者,正由于他们的准确预测,给人类的进步以及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科幻作品中除了将未来的科学及场景展现给我们之外,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科幻作品中常常会将人类-这个目前已知的唯一具有文明的生命体,放到宇宙的大环境中进行剖析和观察。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当宇宙中不只有人类这一文明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当人类濒临灭绝时,当前社会的道理观和价值观是否会崩溃?我之前所提及到的三部科幻作品中都对这些问题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做了回答。
在《三体》中,最让人触动和震撼的就是刘慈欣老师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像一片没有边际的黑暗森林,森林中每一个文明都是拿着猎枪,随时准备扣动扳机的猎手。当一个文明无知地将自己暴露在其他文明的枪口下时,其他文明由于担心自身文明的安全性,最终一定会将这一暴露的文明猎杀。整个作品的起点也就是从人类文明对于宇宙其他文明的向往中开始的。即便是我们现实社会的文明也是在不断地想寻找外星文明,因为人类在浩瀚地宇宙中实在是太孤单了,我们需要同伴,也需要不同文明之间的认同感。但是《三体》恰恰是给这一普世价值泼了一盆冷水,人类看待事物的心态往往是单一的,由于我们都信奉人性本善的思想,所以都感觉宇宙中其他文明也和人类文明一样,都是热爱和平的。但是事实往往是双面性的,所以在《三体》中的人类最终为自己无知的行为招来了地球以及整个太阳系的毁灭。
科幻作品中经常探讨的另一主题便是人性的善与恶,在两部电影《星际穿越》和《彗星来的那一夜》中都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现。在《星际穿越》中有一处比较典型的描写人性的场景,星际穿越任务的总负责人,为了整个人类不灭绝,决定牺牲地球上的人类,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全力将自己40年的时光投入到一个无法实现的数学公式演算中。虽然这一个公式完全没有实施的可能性,但是为了欺骗主角心甘情愿地带领延续整个人类文明的受精卵飞船进行星际穿越的任务,他牺牲了自己和全人类。这一举动如果用当今的道德来评判,必定是属于反人类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生存的权力,谁也无法决定其他人的生死。但是当人类面临灭绝这一问题时,谁走谁留就成了一个超脱于当前道德体系的严重问题。当整个文明与个体发生延续的冲突时,人性是否会变得大公无私,还是会变得愈发自私,这确实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如果说《星际穿越》中人性的讨论对象是整个文明与个体的关系,那么在《彗星来的那一夜》中则将人性的善与恶缩小到了个体维度。电影中将多个平行宇宙中的主人公进行了交汇,从而引发了大量的冲突。在冲突中将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试想一下,当你回到家,发现另一个自己和家人正在愉快地交谈或者享用本该属于自己的晚餐时,你会是何种感受?这就是这部电影所要讨论的场景,电影结尾,女主角由于无法回到自己所属的宇宙中,为了让自己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生存下来,她只能将当前宇宙中的自己杀死,从而隐瞒自己所发生的一切。看到这一场景时,我们会在内心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们自己,我们会如何选择?
科幻为现实插上翅膀,更为现实指明方向。我们在惊叹科幻作品所表现的未来世界的科技与便捷时,也会看到人性在更加广阔和复杂的场景中表现得愈发地赤裸。不同的时代应该有对应配置的道理体系进行支撑,我们在发展科技和文明时,相应的道理体系也应该同步进行。也许到那时,我们看似残忍和邪恶的人性会变得温和一些。(授权转载)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