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迷上了科幻小说。大学选择专业时,他也深受科幻小说的影响。在他看来,那些收藏的书,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青春的回忆。
沈俊杰家有一个30平米的大客厅,除了用来待客,它还有一整面墙的内嵌式书柜。放眼望去,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科幻类书籍。从13岁至今,沈俊杰不间断收集了17年的《科幻世界》杂志。他说,“现在买《科幻世界》不仅是一种习惯,对于我来讲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青春的回忆。”
少年迷上《科幻世界》
今年30岁的沈俊杰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在经开区海恒社区工作。13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表哥家看到一本《科幻世界》。没想到,才翻了几页就被上面刊登的科幻小说深深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沉浸在美妙的科幻世界中,他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看到儿子如此痴迷,父母一度很担心,“他们把书藏起来,不给我零花钱,怕看科幻书影响学习。”但是沈俊杰告诉父母,《科幻世界》不仅刊登国内外的科幻小说,还介绍了很多天文、物理等方面的科普知识。经过几次协商,父母终于同意他看,但是规定每天只能看两个小时。
沈俊杰介绍,《科幻世界》还延伸出系列刊物,有全彩科普读本。“小时候看的《科幻世界》是没有彩页的,大约2002年开始才穿插有彩页,现在全彩打印比以前多多了。”
选专业也和小说有关
2004年,沈俊杰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其实,当初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他与父母的意见并不统一,“父母一直觉得科幻就是科学幻想,不实际,想让我学医,而我想学通信工程,最终他们还是同意了。”
沈俊杰说,选择通信工程专业也和一本科幻小说有关。“那本书叫《全频带阻塞干扰》,刘慈欣写的,讲的是美国和俄国之间的通讯战争。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信号与系统以及信号攻击防御对于一个国家有多重要。通讯好比是一个军队甚至一个国家的耳朵,只有信号通畅才能把握信息做正确的决定。就像老话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由于校内订阅不方便,《科幻世界》也断了一段时间。但是,沈俊杰很快就在学校附近的报刊亭买到了。
书被弄丢后心痛不已
每到学期末回家,沈俊杰的行李箱里都会塞满《科幻世界》。大二的时候,父母出国工作,合肥的房子也出租了。毕业前那个寒假,当沈俊杰又提了一箱子书回到家时发现,他珍藏了好几年的《科幻世界》少了一大半。“当时就有一种晴空霹雳的感觉,自己的心血白费了,好长时间,我都陷入在那种悲痛的情绪里。(当时)租客已经搬走了,我找不到他们。即使找到了,这些书也找不回来了。”沈俊杰说,从那以后,他更加小心地收纳这些书。婚房装修的时候,他利用客厅整面墙打了一个内嵌式书柜。现在,收纳整理书籍的工作已经交到了老婆手里。
除了科幻书,沈俊杰还收藏了村上春树所有的作品,他还喜欢海明威以及“垮掉的一代”流派中诗人和作家的书。(授权转载)
推荐书目
《真名实姓》作者弗诺·文奇
它是最早完整描述赛博空间的小说之一。其中网络中的斗智斗勇的战斗描写和气氛渲染,完全使人深陷其中。
《三体》作者刘慈欣
从科幻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格局宏大,立意高远,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一九八四》作者乔治·奥威尔
书中警句:“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思想犯罪不会招来死亡,思想犯罪本身就是死亡。”
《1Q84》作者村上春树
一本向《1984》致敬的书,一本作者署名为村上春树的书。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
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
等你读完了这本书,千万别封存在书架上。记得要塞进衣袋,要借给别人,要散播其中的字句。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