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着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
“一百年来写得最好的科幻或幻想小说,主要都在探讨社会变迁,而不单只是书中主角各种稀奇古怪的际遇而已。”
美国科幻小说出版人士这样总结:“一百年来,写得最好的科幻或幻想小说,主要都在探讨社会变迁,而不单只是书中主角各种稀奇古怪的际遇而已。”金庸的武侠小说曾获得过类似的文学史评价,而在科幻文学领域,刘慈欣《三体》几乎也达到 了这样的高度。 佳作还有哪些?从叶永烈到刘慈欣,中间相隔20年,两代科幻作家中,各自都诞生了“四大天王”。对中国科幻小说披沙拣金,就绕不过这些“天王”。在中国科幻文学这个变动不居的星系中,他们是最亮的星。
科幻“四大天王”
评选“四大天王”是中国科幻界的传统。自从1980年2月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萧建亨四人在《光明日报》发表“科幻小说创作谈”,科幻界就有了“四大天王”的说法。后来,这一阵容有所改变,萧建亨淡出,刘兴诗补进来,坐了第四把交椅。
郑文光排位第一,他的作品中从来不缺乏天马行空的故事。一部科幻长篇《飞向人马座》中,三个少年被一种速度抛出了太阳系。这部小说在过去一向被认为代表了中国科幻小说在文学上的最高成就。郑文光的小说中有对人类和未来深入的思考,幻想性和文学性并举,确实开一代小说风气之先。他凭借写中国历史的《地球的镜像》打入英文世界的《Asia2000》杂志并被香港报道为“中国科幻之父”。
童恩正创作的《珊瑚岛上的死光》,描述了一种威力惊人的激光武器,在1980年被拍成同名电影。对那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他们平生看过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叶永烈的代表作品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展现了未来人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美好前景。几十年后在中国被普遍使用的通讯设备“小灵通”,其名即源于此。小说中的人造器官、家用机器人、环幕立体电影等等,很多在今天已成为现实。1978年出版的这本书,前后发行300万册,这个惊人的纪录至今未被打破。但它其实算科普小说,是几代人的科学启蒙。
新生代“四天王”
科幻小说在1983年之后青黄不接,一直到90年代特别是1997年之后新的科幻“四天王”崛起。刘慈欣、王晋康、何夕和韩松,这四个新生代作家,代表着当今中国科幻界的最高水平。
新四天王的创作理念更接近西方同行,题材拓展很大。如果说80年代科幻更多关注的是地球某一局部的某一事件,那么新四天王的小说则变得复杂而宏大,他们往往站在很高的位置俯瞰整个地球,俯瞰太阳系和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西方科幻涉及的题材,在此时的本土科幻小说里几乎都出现了,包括中国过去所没有的反乌托邦类型。1963年出生的刘慈欣,如今是科幻界的头牌,代表作有《三体》、 《球状闪电》、《流浪地球》、 《乡村教师》等。其中《三体》是一朵奇葩,被奉为中国科幻史上的神作,讲述的是地球文明与来自半人马座的三体文明博 弈、对抗的故事,完整设想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最终命运。
小说里作者一直在进行着道德追问:“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当生存危机迫在眉睫,人类社会将作出哪些反应?刘慈欣以此为出发点,一步一步推演出庞大的“地球往事”三部曲。
“最牛逼的科幻是能把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样真实。”硬科幻还是软科幻倒是次要的,对普通读者来说,关键是这部小说好看,让人“脑洞大开”!
“科幻小说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但它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这段话对《三体》的优缺点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三体》在文学上的缺陷显而易见,可以吐槽的地方不少。首先是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塑造薄弱,缺乏鲜活的血肉感。这是这部小说最大的软肋,也是最受批评者诟病的地方。“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英国作家福斯特的这句名言,可以秒杀掉《三体》三部曲中的绝大部分人物。
从2008年至2010年,《三体》三部曲陆续出版,至今销量达50万套,成为最畅销的原创科幻小说,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更多普通人对科幻文学的兴趣。《三体》英文版2014年10月在美国亚马逊推出,短期内获得了四星半的好评。其实在刘慈欣写出《三体》之前,中国新一代科幻作家的领军人物本来是王晋康。王晋康的特点也很明显,其作品关注生存和伦理问题,完成了中国科幻文学从科普式到新生代的重要转折。王晋康还是九届银河奖得主,二十年来笔耕不辍,非常高产,几乎每两年都有一部长篇和五六部中短篇问世, 包括 《七重外壳》、《西奈噩梦》、《最后的爱情》、《解读生命》等等。他的新作《逃出母宇宙》,被认为是非常“硬”的一部科幻小说,比《三体》更真实可信,只是也许不及《三体》在故事推演上那么抓人。何夕的代表作有《六道众生》、《伤心者》等,以短篇为主,影响不及前两位作家。韩松作品有《宇宙墓碑》等,因其出身新闻界,作品偏内在的文学性,读者更加小众。新四天王在叙事上比以往的作家更小说化,韩松尤其如此。
80后“四小天王”
在近年的银河奖和星云奖评选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开始露面,如陈楸帆、江波、宝树、飞氘等人。他们多为80 后,写科幻小说的时间不长,但在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甚至已经有人开始评选“四小天王”, 只是目前尚未有定论。
与刘慈欣、王晋康这些上一代科幻作家不同的是,更新代的年轻作家 们更具个性,几乎每个人风格都不同。另外他们也不再像刘慈欣他们那样区分硬科幻和软科幻了。用陈楸帆的话说就是:“从根本上讲,小说只有好的或不好的两种。”软硬不在必须考虑的视野之内。生于1981年的陈楸帆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著有《丽江的鱼儿们》等。飞氘,北师大科幻文学硕士,目前清华博士在读,其短篇小说《一个末世的故事》被翻译成意大利文,收录在世界科幻 奇幻年选集《ALIA》。女作家夏笳也毕业于北大,其短篇《关妖精的瓶子》获2004年银河奖,同样也是“轻薄短小”的典型。如今许多年轻作者可能有个好点子、好创意就开始动笔写了,作品虽然有个性,但多少显得“浮光掠影”,远远不够成熟、不够厚重。在这种情况下评选“四小天王”,自然尚嫌过早。据刘慈欣估计,“美国至今已出版原创科幻长篇小说超1000部,我国可能不超过50部。”差距如此明显,有如繁星满天与寂寥星系之对比。中国科幻文学在未来的复兴,的确需要更多的年轻作者投入进来,才会成为可能。作为读者,自然也期待更多能媲美《三体》的佳作问世。正如一名科幻迷所言:“有大刘是幸福的,只有大刘是悲剧的。”(授权转载)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