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净/文
和他的采访就约在这里,一进门, 记者就被堆满的书惊到。地上、办公桌、窗台上,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各种书和杂志,韩松说这已经是清理过的,之前因为消防隐患把很多书拿回了家。我们的采访就坐在书堆上开始了。
“白天写新华社的新闻,夜晚写阴暗诡异的科幻小说。”这是美国《新闻周刊》对韩松的概括。作为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最近忙到要睡在办公室。
和他的采访就约在这里,一进门, 记者就被堆满的书惊到。地上、办公桌、窗台上,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各种书和杂志,韩松说这已经是清理过的,之前因为消防隐患把很多书拿回了家。我们的采访就坐在书堆上开始了。
不管未来多远,科幻中的世界总会降临
由世纪文景出版的《宇宙墓碑》,是韩松作品十几年来的首次修订再版。其中的全部作品都是韩松早期经典之作,包括了12 个短篇和1 个中篇。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韩松在国内科幻界的重要地位。
这本书中的最大亮点,就是其中所包含的中篇小说《美女狩猎指南》。这篇作品从来没有在任何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起先只有与韩松相熟的同行或是朋友相互传看,后来渐渐变成了粉丝们口耳相传的神作。韩松曾说,《美女狩猎指南》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在充满了人造美女的小岛上,这些美女本身就是猎物,然而她们的天性不可琢磨,神出鬼没,在被猎与反猎中不断演化出不同的群族。荷枪实弹的猎人们以为自己胜算在握,纷纷朝着深不可测的丛林渐行渐远,迎向各自的结局。
那时刚进入21 世纪,韩松看到的世界非常复杂,因为欲望而产生的怪象丛生,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疯狂的,书中的故事能够特别恰当地表现中国人的行为心理,“当时中国人有种能力,就可以把科技用到极致来满足人的欲望,所以我写下了这篇小说”。
这次再版旧作是因为读者的再三要求,回想当初《火星照耀美国》(又名2066 年之西行漫记)出版时。先是因为书中内容涉及了美国崩溃、中东石油危机,出版社认为无法发行。终于找到出版社后,只卖出了一百多册,稿费也是数年之后才被编辑追回。回头再看自己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书中一些假设已经实现,“这才是科幻最有意思的地方”。
现在韩松每天的工作大多在改稿子,很少下到一线跑新闻,但新闻这项工作还是给了他很多灵感, “这个工作,能让你看到听到很多新鲜的、诡秘的传闻,会发觉现实中有很多的科幻素材”。相比刘慈欣(《三体》作者)在娘子关水电站不肯出关,韩松无疑更加入世。他的很多小说都是从现实入手,《火星照耀美国》2000 年首版时就写到了“9·11”事变、西方金融危机,再版时被誉为“神预言”。
“这才是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本质是现实主义小说,它描写的所有景象可能在将来某一天成为现实,这是跟童话、玄幻小说都不一样的地方,它更现实更逼真。《三体》也是这样,写的那么遥远的宇宙未来,但我们依然觉得真实。可能明天睁开眼就会发生的。《火星照耀美国》出版后被誉为神预言,大家可以说我有直觉,我会推理,但对现实有敏感之后,就会觉得这些某一天会降临,也许会在另外一个宇宙中发生,是真的”。
终于有人和我聊起了科幻
生长于山城重庆,韩松说本身这座城市就很魔幻。重庆是个山城,成都是个盆地,古时有三星堆,现在中国保留下来的科幻杂志就在这里。
上世纪80 年代初,他赶上了一阵由政府主导的科幻热。书中的内容跟之前看过的书完全不一样,没有阶级观念,没有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斗争,只是宇宙天空和机器人。“小时候看的书中,中国在20 年之后跟美国一样发达,那怎么可能。书中描写的层层叠叠的高架桥让我无法想象”,2012 年,重庆建造了5 层立交、15 条匝道——位于南岸区弹子石CBD 的黄桷湾立交,中国的发展速度一直在追赶着科幻。
看久了科幻小说,韩松手痒也想自己写,就这样迈入了科幻写作的行列。中学时,他参加过一次全国科幻征文比赛,那时中国对科幻非常热情,比赛比比皆是,而且都是全国性质的竞争。重庆一共选取六名,韩松不幸地是第七名。
“别人都写的是中国科学家改造自然,达到了社会的空前发展,我写的题材很怪可能老师不喜欢吧”,那篇文章韩松描写了一个人站在月球的陨石坑边上发呆。这样的故事构架很像他在1991 年代表作《宇宙墓碑》,韩松还凭此获得台湾《幻象》杂志主办的“全球华人科幻小说征文”大奖。在很多学生欢欣鼓舞地写航天飞机时,他却写航天飞机从发射到返回那一天,所有人的惴惴不安,担心飞机掉下来。韩松笑着问记者“是不是挺怪的,总觉得自己小时候有点黑暗啊。后来跟其他科幻作者聊天时,发现大家童年过得都比较孤独”。
由政府引领的科幻热并没有持续多久,科幻文学式微。十年间,韩松周围没有人跟他聊起科幻,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科幻小说。到了21 世纪,慢慢有人和他聊起了阿西莫夫、克拉克、凡尔纳这些名字。韩松曾经做过一次演讲,大意为“科幻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的文学”,“前几次中国的科幻热潮是假的,现在这次是自然而然的第一次。西方是我们的范例,科幻最初出现在英国,那时候英国是发展最快的国家,欧洲之后就转移到美国,70年代开始就是日本的世界。现在,中国也在经历这种自下而上的科幻热”。
自从得知《三体》、《乡村教师》等小说卖出了影视改编版权后,韩松一直很关心科幻电影在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成为潮流。据他了解,在未来的五年之内,将有20 部科幻小说登上大银幕。
韩松一直把科幻的希望寄托在80后,90 后身上,“新导演有这种感觉,他们的大脑和科幻的感觉是衔接的,光有钱不行。中国的科幻电影另一个阻碍是中国的制造业不行,一直在生产低端产品。科幻片必须有真正的工业大国才能做。目前惟一的工业大国就是美国。科幻片差距就体现在这个地方,我们制造不出来科幻片中需要的情景,看上去只是画面的不同,但其实很难”。
韩松一直认为科幻是将要发生的新闻,就像他第一次知道电脑来自科幻小说,而现在他正用电脑写作。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