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产生的文化现象之一。二十世纪初,随着“五·四运动”进入中国的,除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还有青年鲁迅翻译的凡尔纳科幻小说《大炮俱乐部》和《地底旅行》。在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诞生了自己的科幻作家,也拥有着自己的科幻小说读者群,但在文学视野中,科幻文学始终不算一个大众化的门类,直到刘慈欣携《三体》出现,才让科幻文学再度成为热议话题,并在图书市场攻城略地。科幻文学是如何发展的?如今中国的科幻文学水准又如何?
【西方科幻小说发展】 凡尔纳与威尔斯打下江山
英国从工业革命和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开始,导致真正科学幻想小说的兴起。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来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二战后,由于核裂变、宇宙航行、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说的繁荣,也让科幻小说家从科幻作品的主题、情节,到艺术的方法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一般认为,玛丽·雪莱最早将科学幻想元素引进小说创作中来。她在1818年发表的《弗兰肯斯坦》被许多评论家和爱好者“追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而一般科幻史则认为,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体裁广为人知、得到确立,要归功于儒勒·凡尔纳和乔治·威尔斯。
儒勒·凡尔纳
出生于法国南特,他的作品在文学风格上继承了冒险小说的特点,并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 “科学乐观主义”精神,即认为“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说“有了科学,未来的世界将更加精彩”。在他的一系列科幻小说中,向19世纪的读者展示了一个“科学奇迹”成为现实的理想世界——而 20世纪,他的一些科学幻想真的成了现实,他因此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并且有以他命名的“儒勒·凡尔纳奖”,颁发给对科技宣传做出贡献的电视台、电视频道或机构。
乔治·威尔斯
20世纪科幻小说中几大主流话题,如 “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等等,都是威尔斯所开创的。早在1894年和1895年间的《时间机器》中,威尔斯就第一次提出了 “时间旅行”的概念。1898年的《世界大战》对外星人的外貌描写,也成了20世纪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一大特征。因此,有评论家将1895年 (《时间机器》的出版)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这位跨世纪的作家也被认为是对20世纪科幻小说影响最大的人物。
乔治·R·R·马丁
乔治老爷子在国内的名望多来自 《冰与火之歌》,但他早年以科幻小说出道,80年代以前他写了大量科幻小说。他的科幻小说偏向“软科幻”,展示出过人的写作技巧,人物塑造、节奏控制、叙事能力都值得称道。即使是看似平常的构思,比如太空歌剧、比如狼人、比如吸血鬼,他也能写出 “人无我有”的新奇感。
【科幻小说在中国】“小灵通”的未来已经到来
很多80后小时候都读过一本叫《小灵通漫游未来》,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这本科幻小说,与发展科学、早日实现四化的时代氛围紧紧相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幻文学仍然是文学,并且是为现实服务的文学。追根溯源,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时期:晚清到新中国建国前
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从上上世纪初在本土产生后立刻进入了一个繁荣时代,当时的主要小说杂志几乎都可见到科幻小说。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著名作家老舍也曾创作过一本名为《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第二时期:1949年建国到1966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战乱,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复兴文学和教育,科幻作品也被提上了出版日程,中国科幻创作蓬勃发展起来。
第三时期:1966年到1980年代
大量科幻小说得到出版,老作家恢复创作,新作家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次科幻新热潮。叶永烈的儿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被改编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
第四时期:1990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科幻文学作品风格和内容也日益丰富,科幻小说作家也成倍增加,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中国科幻作者第一人”王晋康、何夕、刘慈欣等。
1999年第6期《科幻世界》的“每期一星”栏目发表了刘慈欣的《鲸歌》和《微观尽头》。《微观尽头》情节虽然一般,但已有大刘后续作品的雏形:宇宙情结、宏大场面、硬科幻主题。 1999年以后,他的《戴上她的眼睛》、《流浪地球》等作品陆续获得“银河奖”。 2006年开始连载的《三体》成为国内第一部在主流市场引起轰动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且吸引了大批非科幻迷读者,这一历史地位无可撼动。
【创作者说】写科幻小说不赚钱
刘慈欣受到广泛瞩目,是因为其作品《三体》三部曲——《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的大受欢迎,仅《三体3:死神永生》销量就超过了40万,三部作品的英文版也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在美国出版。同时,他的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也将被搬上电影银幕。
尽管已经跻身畅销书作者行列,刘慈欣对科幻文学的认识依然十分冷静。在刘慈欣看来,现在,中国科幻有很强烈的自身特色,有很强的中国文化印记。“我们还在积累阶段,作品数量还是太少。中国科幻作家也就二三十个人。虽然发表过科幻小说的作者数量并不少,但大多发表一两篇就销声匿迹了,中国的科幻小说也没有大量真正输出到西方。作为一种文化输出,科幻文学的输出还是一个起步,对世界谈不上任何影响。”
一直被诟病的低稿费是中国所有作家都要面对的问题,而科幻文学市场不大,又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刘慈欣坦言:“《三体》的版税差不多已有100多万元,在科幻小说里面是很赚钱的了,但是和其他的畅销书或是网络小说一比,就微不足道”。除非有雄厚的家底,没有人会去做一个全职科幻作家。网络写手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穿越、武侠和言情小说上,再加上科幻小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本身也是一道门槛。(授权转载)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