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对于我,是生活方式,也是永久超越现实世界、投入无限时空的激情。”
科幻是一种思维和生活方式
对科幻小说感兴趣的读者,大都知晓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在不少书籍销售榜单里,《三体》系列都以科幻第一名位居榜首。
曾有人问刘慈欣,何时写《三体》续集,他回应道:“不写了,宝树都写完了。”新生代科幻作家宝树不仅在十几天内写出了10多万字的《三体X》,他还著有《无可置疑的证据》《在冥王星上我们坐下来观看》《黑暗的终结》等好几部科幻小说。
宝树孩提时代,就已展露出想象力丰富的天赋。在一次小学班级讲故事的班会上,他说的故事是:外星人让地球上所有的细菌都发生了变异,变成了类似细胞的东西,可以组成巨大的怪兽也可以瞬间分解,以此侵略地球。不过后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宝树还只是一个普通科幻迷。直到2010年才写出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就是《古老的地球之歌》中收录的第一个故事《关于地球的那些往事》。除此,这部集子还收录了他另外的十余部短篇作品。
和多数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科幻作家不同,宝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认为科幻就是基于科学世界观基础之上的,存在于事物不可思议的联系之中。
宝树,原名李俊,四川广元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幻小说作家和译者,已出版科幻小说代表作《三体X:观想之宙》《古老的地球之歌》,译作《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以读者的视角写对科学、对技术的理解
记者:你的作品《三体X:观想之宙》和刘慈欣老师的《三体》,名目上有相似之处,可否介绍下这两部作品的渊源?
宝树:《三体X》实际上是《三体》三部曲的续篇。我读了《三体三·死神永生》后,觉得结尾不无遗憾,特别是云天明的下落未有交代,于是兴起续写的念头。《三体X》是以云天明的经历为线索,交代了《三体》故事中的一些隐匿线索,以及之后所发生的事情。一开始在网上刊载,引起了许多关注,在征求大刘(刘慈欣)老师同意后出版。
记者:据了解,你在短短十几天内写出了10多万字的《三体X》。
宝树:是的,大约两三个礼拜写完的,写完后距离《三体三·死神永生》面世还不到一个月,所以引起相当反响。我本想随便写几万字,不过写到后来又有新的灵感,每天可以写几千字,直到完篇还意犹未尽,又加上了番外篇。这个速度比起很多作家(比如倪匡)其实不算什么。而且因为没有充分的时间构思,又带来了作品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若干缺憾,所以也没什么好夸耀的。
记者:《古老的地球之歌》里收录了你的十余部中短篇作品,都和地球有关。
宝树:所谓“地球”,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是我们熟悉的整个生活世界,但从科学意义上来说只是无边时空中一个微小的点状存在。也就是说我们主要的生活意义,其实局限在一个很小的时空里,而且是和其他更广大深远的东西相联系的。《古老的地球之歌》中的那些故事,想写的正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和广袤的时空或其他可能世界之间发生联系,所产生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形。
记者:和文学其它样式相比,科幻文学中科学成分浓郁。你在写作时,怎样将艰深的科学写得易于理解?
宝树:我自认为有一定科学素养,对科学也很感兴趣,但没有受过专业的科学训练。我对科学的掌握杂而浅,我只能写自己理解的科学。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我相对比较接近一般读者,所以我能从他们的视角写对科学、对技术的理解。
哲学和科幻有很多相通之处
记者:不少科幻作家,拥有理工科教育背景。你的专业是哲学,听起来,有些奇妙,也很科幻。
宝树:我认为,科幻不止是小说或影视,而是一种思维和生活方式。我在孩提时代就读起了郑文光、叶永烈和倪匡的科幻小说,同时也看了很多科幻电影。比如《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从那时候起对科幻就很着迷。
可能更重要的是,科学本身对我的影响,比如那时候我读《十万个为什么》,了解到宇宙有多么广袤,让一秒钟飞行30万公里的光飞四年才能飞到最近的恒星,这种震撼甚至要超过那些精彩的电影场面。而且实际上也只有对科学有一定涉猎,才能更好地欣赏科幻作品。我小时候想做一个科学家,去探索和发现那些激动人心的真理。不过现在看来,最令我着迷的是“激动人心”,而不是“真理”,所以写科幻小说也算是圆梦吧。
记者:哲学的教育背景,对你的科幻小说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你认为,哲学和科幻小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宝树:对我来说二者是相通的。哲学中有很多东西都颇为“科幻”。比如柏拉图在哲学名著《斐多》中有一个奇妙的设想,就是大地上的空气实际上也是一种海洋,我们在空气的底部,就像鱼在海底一样。在空气上面还有更高的世界,那个世界上的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鱼一样。这个设想有很多哲学的内涵,但也堪称基于当时人们世界观的“科幻小说”。
为什么会有这种亲缘关系?因为哲学其实是一种对终极问题的思考,包括宇宙、人生、宗教和伦理价值观等等,因此它具有一种超现实性。它和科幻,至少一部分有终极关怀的科幻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科幻中我们常常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世界是真的存在还是电脑程序,是否能产生意识,复制人和原来的人是否具有人格同一性,智力提升的动物是否具有人权等等,这些在哲学中其实都有过深入彻底的思考。
国产科幻电影的未来可期待
记者:你将科幻小说创作视为事业,还是爱好?打算一直在这条创作路上走下去吗?
宝树:每一个科幻作者,都会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读者。我已经写了大约两打的故事,还有至少两打以上的想法,还要经过读者这一关。好在以往的一些作品,比如《三体X》、比如最近在《最小说》连载的《时间之墟》,还是受到了很多好评,这样我就有信心和动力写下去。科幻对于我,是生活方式,也是永久超越现实世界、投入无限时空的激情。所以它总会以某种形式继续下去。
记者:郭敬明说过:“科幻将是未来文学以及电影的发展方向。”导演宁浩已购买了刘慈欣《三体》版权。你对科幻文学改编为电影这种形式展现,有什么看法?
宝树:科幻其实很适合改编成电影。许多科幻小说,比如描写外星球的、宇宙战舰的、恐龙和古生物的、未来战争的,用文学的笔法来描写,高手固然可以写得引人入胜,但是怎么样也比不了惟妙惟肖的电影画面呈现。那种视觉冲击性,文字很难媲美。当然,文学也有一些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好处。
记者:国外不少电影比如《盗梦空间》《源代码》都是科幻题材,而我国鲜有好看的科幻电影,你觉得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宝树:我们不是没有可以拍电影的科幻素材,很多中国科幻作品都很适合改编;也不是没有可以欣赏科幻的观众,那些国外科幻片,从《盗梦空间》这种大制作到《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种小成本,照样很受中国观众热捧。
国产科幻电影稀缺,主要还是编导对科幻题材不熟悉,投资人也不愿意贸然投资:既然拍别的能赚大钱,干吗拍没把握的科幻呢?这样又导致恶性循环,越这样我们的科幻片越落后。
记者:令人欣慰的是,眼下已经开始了。
宝树:对,宁浩购买《三体》就是一个例子,未来可期待。(授权转载)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