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改编自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三部科幻片《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和《微纪元》,被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列为主推项目。同时,不少老牌导演,甚至新锐跨界导演都纷纷涉足科幻电影。这让国产科幻电影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
对于国产科幻电影的制作者和研究者来说,只有热度是不够的,如何抓住机遇“趁热打铁”,提升国产科幻电影的质量,是更为重要的议题。比如,在科幻电影制作中具有关键作用的编剧,应该必备哪些素质?科幻片又该如何避免观众的“尴尬症”,做好本土化工作?10月22日,由新媒体平台“编剧帮”主办的“科幻电影的创新与研发”专题论坛举办,正是为了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到目前为止,今年已有80多部科幻电影在电影局立项,《侏罗纪密使》《月球》《星际航行》《星核机战》等多部影片都正在研发之中。很多人认为国产科幻电影已成井喷之势。但在太空堡垒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张小北看来,这是正常现象。“科幻电影是电影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今市场这么红火,电影类型必然会细分,科幻电影自然而然就成为热点之一。其实,80部并不多,实际上科幻电影在整个市场上的份额,还应该更多。只不过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还达不到这个量级。”张小北说。
在科幻电影制作过程中,编剧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编剧的素质,科幻作家陈楸帆强调,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创作的初心。“科幻是一个新的风口,这个风口来了之后,什么人都满天飞。这会让很多科幻创作者变得特别浮躁,他们写东西时可能不是出于讲好一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或者真的去发掘科幻小说的探索性、创新性,反而会考虑特别多商业上的东西。”
对此,小马奔腾影业副总经理严蓬深有感触:“很多本子拿来,从技术上来讲没什么大问题,该有故事的有,该有人物的也有,起承转合,甚至包括所有的科幻设定都有,但就是让你觉得没意思,没神。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编剧对这个作品一点感觉都没有,他对这个剧本没有爱。”
此外,国产科幻电影还面临着本土化“尴尬症”的问题。
如果“钢铁侠”的面罩打开以后,下面是一张中国人的脸,观众会有什么感觉?张小北说:“我会犯‘尴尬症’的。我觉得在未来两三年,中国科幻片都要面临本土化的问题。”
对此,严蓬回应说:“我们只能等人们对‘尴尬症’慢慢适应。现在要去看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科幻片,好多人也很尴尬。”
导演郭帆则认为:“目前我们做科幻片,不能简单地把好莱坞的东西拿过来,我们要做中国的科幻电影,希望它能够成为像中国的武侠片一样,对世界电影史有一定意义。”
对于本土化问题,执导中美合拍科幻片《蒸发太平洋》的导演周文武贝以自身经验给出一个建议,那就是“我们不是要完全学习好莱坞,而是学习它的流程”。“创作过程中肯定是从中国人的角度去诠释,但是同时要考虑国际性语境,故事尽量让所有人能看懂。”周文武贝说道,“比如《蒸发太平洋》,就希望先逐步打开市场,确立一个中国科幻电影也可能拍好的信心。其次在人才储备上面,在营销经验上进行产业链的磨合。我一直认为市场不会记得谁做得最早,只会记得谁最强。”(授权转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