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社会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近三十年市场经济深度介入个体人的日常和精神生活,这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情感和思维方式。日常生活的温饱和精神生态的平庸乏力并存,物质欲望的勃兴和生存压力互为表里,经济繁荣带来个体与民族自信力的增强,同时个体与当下、历史与未来的不确定性关系乃至虚无主义成为一种流行思潮。人之为人,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物质主义与精神生活,更加纠缠在对于乡土社会、现代社会和各类新媒体信息茫然与辨识的混沌之中。与此同时,深度植入日常生活经验三十年的中国文学也在修生养息的平静中呈现出了新的特质。
“时代新人”与常态社会的现代人格建构
新写实以来近二十年的当代文学,更多在个体庸常经验的生活层面回应市场经济时代物质和欲望表达,作为被抛入历史中的人和人的生活来说,先天设定这种生活状态的合理性,通过削平深度、消解崇高来解构曾经异常强大的诗道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的干预。近二十年,当代文学日渐趋向文学写作自身的独立性,同时也不自觉地远离“人的文学”及其人文传统。因此,在这二十年中,文学多是“时代庸人”的一地鸡毛,时代庸人成为文学所建构的“中国人”自画像,群体性的功利主义和矮化人格竟然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共识。随着常态现代社会的日渐形成,更多中国作家开始反思“时代庸人”与个体人格、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面对这样的时代,现代个体该有着怎样独立和自主的选择和判断?如何在新的社会政治文化情境中建构“时代新人”?本年度几位“时代新人”体现了中国作家对于中国人现代人格精神的文学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作家对于“人的文学”和“人道主义”等重要文学命题的重新思考和现实回应。
阿来笔下的少年桑吉面对现代文明、自然和宗教的选择,无疑昭示着当代重要作家对于现代文明的深入思考。藏族少年桑吉的经验是藏区的地域的民族的,而作者通过这个时代新人阐释了一个大的转型时代中国个体所面临的普遍困境——物质主义来势汹汹又和实际生存境遇切实相关,宗教灵性和现代智识文明还远未相辅相成,个体该如何选择自己踏实可行的未来?又给少年心性一份精神的启蒙与心灵的安适?这种困境溢出了城市或乡土经验对于个体人的限定,在一个更为辽阔的层面为时代构建一个灵肉皆备清新刚健的少年新人。阿来表达了信息时代科学依然为人类孜孜以求,同时又剥离了科技理性的权威性,穿透时代的浮华进入到对于“人”的宗教、文化更深层次的内省。在物质奴役“人”的时代,我们还有机会选择吗?石一枫则塑造了现实生活的传奇人物安小南。安小南在日常层面是平淡无奇的,甚至于是一个非成功人士。而作为一个现代个体,他无疑抵达了无数当下庸众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有所选择的生活,从而获得一个平凡现代人活着的尊严。安小南的选择是难的,当时代庸人们以俗世的眼光和机巧苟活于城市麻木生存的时候,安小南就是那个试图从沉沦肉身和坠落灵魂中超拔的西西福斯。荆永鸣《较量》中,主人公钟志林终于从灰色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悲剧叙事转向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世俗权力生存网络的较量。这个人物之所以重要不在于他是否赢得了这种较量,而是在于中国知识分子以个人良知和道德开始反省犬儒生存和乡愿冬烘。在没有高韬理想主义、政治信念乃至宗教信仰的支撑下,人何以为善,何以判断善与恶?如何自律和宽容?现代人文主义和理想启蒙是否依然有效?钟志林坚守知识分子职业责任感,具有现代道德情感认知,甚至于有着较为清晰的人生底线和原则,由此小说的叙述视点有别于无价值判断或者说混乱价值认同,而是在有倾向性的价值判断中叙述了一个和现实逻辑抗争的当下中国现代智识分子形象。这一现代智识形象在当代文学中的确属于稀缺物种。
“好好活着”与人道主义内涵的延展
路内《慈悲》则提供一种叙写灰色小人物的新路径。《慈悲》呈现出对于上个世纪工人群体生活经验的透视与剖析,体力劳动者的盲目和本能冲动呈现出路内一贯边缘叙事的风格。然而,在动物般糟糕生存的同时,作者又赋予水生和师傅坚韧静观中的宽厚与体谅。这是中国青年作家开始用一种同情之理解的笔调来叙述和自己异质的生存样态,在这样的叙事中,时代新人水生正是在对于他人“不能好好活着的”坚韧同情中,由现代个体的孤独荒凉走向人道主义。女性在近三十年的文学想象中被欲望化为一个个扭曲变形的符号,从红颜祸水到玉体横陈,从妻妾宫斗到职场小三……写尽了“女”和“性”,却没有写大多数女性在这个时代付出最多的事情——好好过日子。张策《宣德炉》的女主人公张丽芸不断重复一句话:好好过吧。“过”字裹挟着太多的意绪和情感,对于大多数无法倾诉苦难的人来说,沉默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隐忍那种埋藏在心里的苦难才叫坚强,这种隐忍让小人物的生存具有尊严和历史感。张丽芸是旧时代的姨太太,属于灰色小人物的底层,正是这样一个女性在极端政治化的年代,以自己的坚韧和聪慧在重重苦难面前完成了属于个体精神的历史存在感。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是中国青年写作又一个令人惊艳的文本。现实和历史是扭曲纠缠的双面透视镜,作者更多是通过倒转的望远镜来叙述暴力与苦难,现代个体在人性救赎的路径上依然可以有所作为,这种作为关乎智识,更关乎心性。双雪涛笔下“时代新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复归了1980年代人道主义的文学传统,又有着中国古典美学中哀而不伤的韵味。
“社会问题小说”与文学重张启蒙之实
相对于百年前“社会问题小说”,当下文学文本更多面对的是传统与现代转型裂变中道德伦理和价值失范的中国人及其精神困境。饮食男女是中国世俗社会最重要的现实问题,而恰恰在最根本的食品安全、老年化、妇女婚姻和弱智边缘人群中,社会问题更为突兀,其所暗含的精神文化问题就更加让人不安。须一瓜《别人》通过女记者庞贝揭示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每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是如何回避自我、他者真实的生存状态,从自欺与欺人延伸到个体与群体、个人与体制之间的倾轧与伤害。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东西方文化中的“童叟无欺”和“契约精神”竟然都了无痕迹,这无疑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观心自省。于怀岸《原路返回》从老年人个体的角度去反思现实生活中如何“向死而生”的问题,面对着失落精神寄托的老病生活,中国老人们无力地抵抗着死亡黑暗的诱惑。姚鄂梅《傍晚的尖叫》描述了老年妇女穷途末路的婚姻和精神状态,带着急迫中的狼狈和辛酸,却有着一股坚韧中的硬气和悍然。弋舟《我在这世上太孤独》揭示了当下几类空巢老人生活上的孤苦无靠或精神上的孤独无依。对于一个有着父慈子孝传统伦理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文理想的中国人来说,老无所依和老无所养就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文化精神命脉的诛心之痛。申剑《白衣胜雪》借医患题材提出了一个“信”与“不信”的问题,医患关系问题归根结底关乎功利主义的人际关系,而其本质则在于人对于活着之上的“善”和“道义”的“不信”。医者仁心依然是建立在医德为先的基础上。
现代文明让更多的普通人获得教育和知识,从蒙昧走向心智的清明和理性的成熟。然而对于弱智人群来说,他们的生存境遇决定于社会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一个社会对待弱智群体的态度实质上折射出人们真正的文明程度和教养水准。钟求是《找北京》、孙频《圣婴》和雷默《傻子和玻璃瓶》通过对于弱智者精神情感状态的摹写,还原了他们作为“人”的欲求,也透视“他者”对待弱智者的不同镜像,提供了对于人性更为丰富的观察和考量。中国人当下的婚姻状态依然是暗流涌动,婚姻暗疾往往是社会隐疾最好的注脚,家庭婚姻关系折射出一个时代有关道德伦理的尺度。本年度小说文本叙述的重心依然是常态婚姻的不稳定,人与人之间对于“爱”的怀疑,以及对于婚姻的非理性理解。川妮《暗疾》和艾玛《有什么事在我身边发生》深入人性幽暗隐秘的路径,从婚姻暗疾观人心的荒凉与颓败。雨桦《母女》塑造了一个享乐主义女性梅姐,恰恰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出当下女性极其有限的精神生长能力。当女性作为没有精神皈依的幽灵生活在物质主义的当下,传统社会的纲常伦理对于人性的压抑还未在前现代中国全部退去,而正常的伦理秩序却日益坍塌,无数个这样的梅姐漂浮在当下的婚姻和日常之中,身形在享乐主义中日渐委顿,精神之荒凉则如游荡在荒原的鬼魅。当下婚姻暗疾和女性精神的困厄在于更为深广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当资本和传统男权一起向女性和婚姻全方位侵入的时候,女性及其婚姻则陷入更加复杂困厄的境地。
城市经验、乡土忏悔与“国民性”问题的再叙事
本年度乡土叙事依然有力,在乡土伦理和价值坍塌的裂变中,新乡土叙事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乡土人物自身主体性的反思能力,中国国民性终于开始在乡土个体中生发出自我的觉醒和对个人自尊的维护(当然不能否认更大范围麻木状态的存在)。杨仕芳《而黎明将至》以忏悔意识惊醒乡土叙事沉重的伦理重负,给与乡土人物以人性的自觉和尊严。陈继明《芳邻》重新叙述当下农村中的“失败者”形象,其重要意义在于对于农村巨变时代失败者以足够的理解与尊重。杨凤喜《玄关》以一个轻巧的象征隐喻这个时代城市与乡土之间隐秘关系和撕裂的痛感体验。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间深刻的隔阂内化到父子之间无法沟通的文化异质感,同时深深刺伤无法隔绝的血脉亲情。“我”—— 一个接受现代教育、生活在城市的小知识分子,因为乡土血脉和农民儿子的身份,锥心地倾诉了作为一代人的忏悔和哀伤。
“写实与先锋”的双重困境与青年写作的艰难前行
1980年代先锋文学培养了一大批作家先锋实验精神的写作趣味,先锋文学终结,然而先锋探索始终没有停止。本年度依然有着一批作家热衷于探讨和日常经验间离的人及其生存样态。曹寇《在县城》、武歆《比利时药水》、哲贵《范老板的枪》、鬼金《鸟的礼物》、女真《一手好牌》和马笑泉《荒芜者》等,这些作品都是和日常经验有间距的创作。这种间离试图在现实经验之外撕开一条生存的裂缝,让个人性话语和对于世界更为隐秘的感受渗透到同质板结的庸常经验之中。这些人无限延长的青春期特征让他们脱离日常生存轨迹,在一路自我任情的路子上显示出某种让人唏嘘的个人化精神特质。然而,有别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种打破陈旧日常规范的先锋性,当下这类秉承先锋余续的写作,最大的困境在于如何处理个人化经验的逼仄与时代整体性经验的驳杂丰富,个人化的精神特质如何与时代精神气质找到真正的契合点。
无论是“写实”还是“先锋”,这类写作大多是年轻写作者,当下中国青年写作者与古典时代诗学传统断裂,写作既无法家国天下,又无法做太上之忘情,真正做到自娱自乐。在这样双重的困境中,近二十年的中国青年写作依然赋予当下文学自身新的现代性美学特征,也将在更长时间内对于汉语写作起到根本性的影响。于此同时,当下中国青年写作仍需从个人化走向时代整体性检验表达,从地域的民族抒情走向国际的民族精神建构,从现代中国人当下的生活走向人类精神价值谱系的思考与表达。
抗战70周年与宏大历史叙事
茅奖的象征寓意与当下长篇小说的困境
最后还需提及中国科幻文学。本年度因为刘慈欣热而引发了中国科幻文学热潮,华语科幻文学异军突起,在相当宽泛的意义上赋予中国当代文学阔大辽远的宇宙意识和对于现世生存本质的深刻反省。这种热潮不仅仅反观了当下类型文学写作在中国的勃兴,更为重要的是提醒更多的写作者,写作非但要有家国天下和全球意识,还需纵观宇宙时空和人类未来的生存与精神境遇,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构建大格局的文学。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