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德里克·波尔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莱德里克·波尔(Frederic Pohl)于去年九月去世。1983年波尔作为SFWA主席曾随一个美国科幻作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叶永烈在波尔去世后的悼念文章中曾回忆起他的这次中国之行。
波尔本人对此行也念念不忘。在他198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集《Pohlstars》的序言中,他详细回顾了他的中国之旅,并特别提到与中国科幻作家们的交流。他说:与中国科幻人交谈越多,我就越有一种似曾相识(Deja vu)的感觉。中国科幻让我想起了五十年前的美国科幻!我见到的中国科幻人年轻、青涩、有活力,一如1930年代参加科幻迷俱乐部的年轻、青涩、有活力的阿西莫夫、沃海姆、科恩布鲁斯们。
在这部选集中,有一篇来历非常有意思的小说——The Wizard-Masters of Peng-Shi Angle。这篇小说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小说原标题为 The Wizards of Pung's Corners,最早是波尔发表在《银河杂志》1958年10月号上,并被1964年企鹅图书出版的《鉴赏家的科幻小说》(Connoisseur's Science Fiction)收录。1982年,施咸荣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上册)》收入这篇小说的中文译本,名为《彭家角的巫师》,译者是翻译家黄雨石(黄先生的生平大家可以百度一下),译者自述是选译自《鉴赏家的科幻小说》。当时中国无版权翻译了不少国外科幻小说,这套书是其中的佼佼者,看看译者名单你就知道了(施咸荣、董乐山、傅惟慈、黄雨石、关在汉……)。事情到这儿还并不出奇,下面就有意思了。1983年,这套刚出的书被叶永烈赠给了波尔。叶永烈在回忆文章中是这样说的:
“后来,波尔把他的10多本科幻新著赠给了我们。我则回赠他的科幻小说《海底城》中译本,还赠送了中文版《外国现代科幻小说》一书(其中有关于他的生平介绍,收入他的短篇科幻小说《彭家角的巫师》),他显得十分高兴。他说,虽然不认识中国的方块字,但是他的作品能在中国出版,是他的无上光荣,是他这次来中国旅游收到的最珍贵礼品。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来到中国。 ”
波尔回国后,找了一位翻译 F. Gwynplaine MacIntyre (也是有名的科幻作者,他的人生也很有趣)将《彭家角的巫师》译回成了英文。回译之后,标题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 The Wizard-Masters of Peng-Shi Angle。这篇小说于是被收入了波尔1994年的选集《Pohlstars》。译者MacIntyre在选集中还撰文介绍了这篇小说“出口转内销”的过程。我还没能看到这篇介绍,不知道他具体是如何翻译的。从篇名来看,我猜译者弄不好是靠查字典完成翻译的,“彭家角”被翻译成Peng-shi Angle(彭氏角度),“巫师”被翻译成Wizard-Masters(巫师大师)。波尔后来笑称,这是他做的一个语言实验,经过两次转译后,这篇小说面目全非,连他自己都不认识了,算是彻彻底底地Lost in Translation。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黄先生翻译的《彭家角的巫师》,随便一搜就有,很有趣的讽刺科幻。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