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版权输出的科幻小说《三体》(首部曲),英文版继11月11日在美国发行之后,日前又在上海举行了国内首发式。记者获悉,《三体》英文版全球反响热烈,首印的15000册英文版《三体》订购一空,目前已经加印了4000册。
国内首发的同时,《三体》的海外版权推广方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还举办了主题为“中国科幻走出去”的研讨会,《三体》作者刘慈欣、科学史专家江晓原等出席。除了介绍《三体》英文版的相关情况外,也对中国科幻小说走向世界的道路进行展望。
谈判一年多
敲定海外版权合作
《三体》英文版由托尔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隶属于麦克米兰出版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科幻小说出版机构。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总监李赟透露,此次在选择合作方时,中方从最初就明确一定要选择具有丰富科幻出版经验的名社。不过也正因如此,外方在谈判过程中非常强势,双方经过14个月的谈判方才达成一致。李赟还介绍说,此次《三体》英文版是版权合作,而不是仅仅卖掉版权。中方参与了《三体》英文版的全球营销,搭建了《三体》英文版官网,建立了脸书和推特账号,制作了图书宣传短片和主题曲。
李赟也介绍了《三体》英译者的遴选情况。三部曲中,一、三两册由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兼翻译家刘宇昆翻译;第二册译者则是熟悉汉文化的美国人周华(乔尔·马丁森)。从目前中美读者评论来看,刘宇昆出色地完成了首册的翻译任务。刘慈欣说,自己经常关注亚马逊的读者评论,相当一部分都在赞美刘宇昆的翻译。刘慈欣有些自嘲地说,翻译他的小说没有太大的困难,“因为我完全是工科男的文笔,越文学化的东西越难翻译,所以翻译我的作品跟翻译莫言是两个极端。”
《三体》英文版出版之后,反响热烈,出版社很快投入加印,媒体和读者的反馈也很正面,《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均对此书进行了报道。《出版者周刊》的评论说:硬科幻的粉丝们,一定会陶醉于这部情节复杂又富于想象的小说。刘慈欣成功地在科学前沿打造了故事的主题,尝试着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之力设定极限,同时也未疏于刻画事件和人物。他流畅的笔触甚至为三部曲的第二部,也巧妙地打下了基调。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戴维·布林也表示:生动、极具想象力并且依托于前沿科学,《三体》思考了我们时代的诸多重大问题。刘慈欣站在了无论任何语言的推测思索性小说的顶峰。
国外读者看中国科幻有三个心态
刘慈欣本人在谈到《三体》英文版的出版时,认为外国读者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心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从最低层看,是猎奇的心态。美国人看中国科幻小说,可能就是想看到在主流文学中看不到的东西。
第二种心态,是在科幻文学中发现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对未来的展望和畅想,特别是中国人对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的判断与反应。这是基于中国文化表现的价值观。以前的中国文学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但中国人对未来的展望很少以文学形式介绍给外部世界。不久之前,世界的未来与中国的关系好像不是太大,中国似乎是处于边缘,谈到科幻,决定未来的是俄罗斯或美国这样的力量,而中国是边缘的。那个时候,科幻小说中出现中国是未来的主要力量,是不可信的。但现在这种现象在改变,中国决定人类未来的分量越来越重了。这样情况下,中国文学势必要表现这种趋势和状况,其中最适合的就是科幻文学。
第三个层次,则是认识到科幻文学中,人类是以一个整体出现的,它探讨的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是科幻文学与其他文学的不同之处,所以,科幻文学本身是最可能为全人类了解的文学。刘慈欣表示,自己一直期待中国科幻文学能为美国和西方读者读到,不是因为它是中国人写的,而是因为小说本身。这是科幻文学输出的最高境界。
谁是下一个
韩松或将为世界瞩目
刘慈欣表示,在《三体》英文版出版后,经常有国外媒体问他,他的作品如何反映中国现实。刘慈欣回答说:“在快速现代化之后,中国人不仅仅把自己当成中国,也当成全人类的一部分,这种思维变化是很深刻的。所以回到科幻如何反映现实的问题,最深刻的反映就是,我们远离了现实。中国科幻文学远离现实的趋势就是对中国现实最深刻的反映。”
而被问到下一位为世界科幻界所接受的中国作家会是谁时,刘慈欣和江晓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韩松。与刘慈欣电厂工程师的身份不同,韩松的主业是记者,由此形成了与刘慈欣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刘慈欣认为,韩松以一种奇特、诡异的角度观察并反映现实,手法现代,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记者还了解到,除了《三体》三部曲之外,刘慈欣的另一部作品《球状闪电》也将推出英文版,目前已达成合作协议并完成签约。《球状闪电》的人物与情节与《三体》有所关联,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三体》的前传。该书的海外版权也由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代理,译者同样是周华。此外,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还签下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镜子》、《乡村教师》等10篇中短篇科幻作品的版权。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