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儿童文学与儿童科幻,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尴尬局面:儿童文学非常火爆,但儿童科幻却只能望其项背。儿童需要怎样的科幻?11月11日,在国际科幻系列专题会议上,各路专家各抒己见。
“这种局面,对于小学生中的高年级受众来说,尤显尴尬。对这一部分群体来说,书本上科技含量太低了他们不愿意读,但太高了他们读不了。”科幻作家凌晨说道。
在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下,对于儿童科幻“供给”的一方,怎样对症下药?少儿科幻作家马传思认为,一部优秀的少儿科幻作品,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故事一定要好,在故事背后还应具备科幻本身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第二,要有思想上的引领,在作品中应该要引起少儿读者关注思想,适应孩子的阅读需求;第三,科幻文学有文学的属性,所以还应重视科幻文学在美学方面给孩子的熏陶。
除了架构外,科幻文学的价值取向也很关键,这也是科幻作家麦子近年来思考的问题。麦子说:“在我看来,科技往前发展的时候是双刃剑,应该保持警醒,我以前的作品有些部分总是比较阴暗一点。不过,我最近两年的创作有一定的变化,我希望带给孩子的,还是对科技保持乐观。”
这一点,得到《科幻世界(少年版)》编辑部主编黄蕊的认同,在收到数百篇少儿科幻的稿件后,黄蕊对什么是好的科幻故事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一篇小说故事非常棒,但它不适合小朋友,因为里边涉及血腥、暴力的东西。”黄蕊指出,少儿科幻还应有感情和温度,“小朋友看完故事之后,他们会有一些感悟吗?我们关注的是人与科技的关系,人与未来的关系,还是人与外星人的关系?它需要有内核在里边。”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