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右一)等人在“科幻与科学的共荣相生”讨论现场。
9月8日,2016年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式开幕,本次大会以“科学创想,智遇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科协主办,腾讯公司、科幻世界杂志社、中国科普作协承办。
在主会场北航晨兴音乐厅,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何夕,日本科学未来馆馆长毛利卫等人齐聚一堂,交流科学与科幻的奇思妙想。日本科学未来馆馆长毛利卫指出,人类想在宇宙生存,现在必须通过宇宙飞船、宇航服等来满足生存条件,而对于未来人体的一部分可能由机器组成、甚至完全由机器人带着人类的意识飞上宇宙这一构想,毛利卫现场与刘慈欣进行了探讨。
“我个人认为,人机结合可能是人类进化的一个方向。”刘慈欣对此表示,迄今为止,人类与机器的这种实质性的结合没有发生,但是除了目前技术上的障碍以外,结合还可能面临很大的文化、心理、传统习惯上的障碍。譬如最初结合者,如何在社会上不受歧视地生存,可能是一个大问题。“但未来人类想大规模移居太空、移居宇宙,人机结合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此外,据《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介绍,我国科幻出版的数量稳步增长,但在长篇出版上一直在低位徘徊。中国目前有210位科幻作家,美国有1797位、日本有480位。我国的科幻消费者达到八千万,这里面有一百万的核心科幻迷,科幻电影方面,我国科幻电影的备案立项的数量也在大幅增长,今年过去8个月已经达到85部。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科幻片可能占到市场份额20%,有可能达到160亿。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