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把科幻看作儿童文学,把科幻当成科普的一部分,是一种更为隐秘的误解。
科普是让大众了解真实的科技进展,科幻描摹的则是未来,着重讨论的是未来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可是,虽然定义明确,混淆科幻和科普的现象却十分普遍。
江晓原认为,把科幻当成科普的一部分,是一种自我矮化,“科幻做的事情远比科普深刻得多,国际上当红的科幻作家,都不认可自己写的是科普作品。比如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他面对媒体时,强调自己写的是哲学小说,他甚至连‘科幻’两字都不接受,更别提科普了。”
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误解时常发生。2010年,《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在谈到电影中的科学时显得十分愤慨:“所有的科学技术都臣服在好莱坞脚下。”文章认为,“电影通常都是在歪曲科学本身。龙卷风、火山、太空飞船、病毒等等,服从的都是好莱坞的规则,而不是牛顿和达尔文的规则”。
其实,电影人和科学家本来就是“同床异梦”。科学家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通过电影来宣传科学,而电影人却总是将科学当作可利用的资源,就像利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军事等资源一样。电影人追逐的是奥斯卡小金人,而不会对诺贝尔奖存有幻想。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