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罕须竹
“宇宙运行自有其模式,你无能为力。他想,宇宙只管按它的原则行事。”
——《沙丘2:沙丘救世主》
1965年,美国作家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创作了一部科幻小说,叫做《沙丘》。而后,这部作品被戴上了无数光环。
它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它被《轨迹》杂志评为“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它被美国亚马逊选入“一生中必读的100本书”;科幻三巨头阿瑟·克拉克说“只有《指环王》能和它媲美”……
甚至连它的改编历程,都富有传奇色彩——佐杜洛夫斯基、雷德利·斯科特、大卫林奇这三位电影大师都经手了《沙丘》的改编,却各有各的磨难。
首先,邪典电影大师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于1974年开始筹备《沙丘》。
2013年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几十年过去了仍念念不忘。
它有一个史上最强团队——由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导演奥森·威尔斯、摇滚明星米克·贾格尔、演员大卫·卡拉丁共同主演,前卫摇滚乐团平克·弗洛伊德和Magma配乐,《异形》设计师H.R·盖格和法国漫画大师让-吉罗负责布景。
如果它成功拍出来,就是第一部科幻大片,甚至可能彻底改写科幻电影史。可惜,因为预算不够,它没拍出来,但照样影响了《异形》《星球大战》《阿凡达》《普罗米修斯》等一系列影片,它被后人封为“影史最大的遗憾”。
H.R·盖格把为佐氏《沙丘》做的设计改动后,就成就了经典的异形形象。
佐氏《沙丘》宣告夭折后,1978年,原著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受邀为电影版《沙丘》撰写了新的剧本。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受邀,接替佐杜洛夫斯基成为《沙丘》的导演。
1979年的《异形》使得雷德利·斯科特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新锐导演。
然而斯科特撂挑子不干了——制片进程太慢。加上长兄去世,他心情沉痛,继续接手一部快节奏的商业电影来缓和心情,于是他转而去拍了《银翼杀手》。
最终,刚出道不久的大卫·林奇接棒斯科特,完成了《沙丘》的拍摄。结果1984年上映后,电影遭遇广泛恶评,血本无归,就连林奇本人也承认自己“确实干得很糟”,成为他电影生涯中最大的败笔。
林奇版本的《沙丘》只有布景受到称赞。
历经三任电影大师,仍没能将《沙丘》的改编成功做好,可它仍是众人心中的一座丰碑。成功拍摄《银翼杀手2049》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就一直向往着改编《沙丘》,并最终梦想成真——消息确认,维伦纽瓦将执导新版《沙丘》。
看了这么多,你也许想问,《沙丘》究竟经典在哪?我们无法轻易给出答案,作为一部宏大曲折的宇宙史诗,《沙丘》也难以一语概括。
于是,我们选出围绕《沙丘》的三个关键词:世界、权谋与命运,以此撩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大家一窥究竟。
NO.1 世界
《沙丘》的世界格局,可以用如下关键词说明:封建星系帝国,三大势力,两股暗流,一对仇敌,一颗星球。
《沙丘》书籍封面,可以看出与电影大相径庭。
封建星系帝国,是整个故事的背景。在未来的星际时代,整个宇宙由类似中世纪的封建帝国所统治,有皇帝,有贵族,有封地制度,也有宗教——帝国国教,使用的典籍是《奥兰治天主圣经》。
三大势力,是这个封建星系背景下明面上的核心势力,即最高统治者帝国皇室、各个显贵家族组成的兰兹拉德联邦大家族、垄断星际运输的宇航公会。
其中,皇室与各家族还联合成立了宇联商会,是帝国经济的支柱,其股份和表决权决定着每个家族的收入和财政平衡,皇室占有59.65%的董事会表决权。
两股暗流,是除三大势力外的潜伏势力。其一是秘密的女性团体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是训练特殊技能的学校,其二是厄拉科斯行星上的弗雷曼人,信仰着以沙虫为造物主的宗教。
一对仇敌,则是主线故事中的两个家族。一方是主角所在的厄崔迪家族,另一方则是厄崔迪家族的仇敌,哈克南家族,两者都属于兰兹拉德联邦大家族。
一颗星球,就是以上所有势力纠葛争斗的舞台,主角保罗·厄崔迪的活动场所,珍贵香料的唯一产地,被沙漠覆盖的厄拉科斯行星——更著名的别称是“沙丘”。
除了沙虫和香料外,厄拉科斯行星寸草不生。
世界格局够庞大,而具体到这个世界的细节,则巨细靡遗。
例如,由于“沙丘”是个荒漠星球,所以其土著弗雷曼人,在宗教、风俗、语言、服饰、文化上,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且完全逻辑自洽、自成体系。
因为缺水,所以弗雷曼人极度珍惜水:穿着一种特殊的蒸馏服,以循环利用水分(服饰);死去的人身体中的血液属于水,要回收利用(风俗);哀悼时流泪,是把水送给了死者……水就是生命(文化)。
注意,土著弗雷曼人的眼珠都是蓝色的,这是他们长期服用香料的后遗症。
不光设定细,而且叙述设定的手法也极为巧妙。
和“聚沙成塔”相反,《沙丘》“化塔为沙”,没有长篇大论解释过任何事物的来龙去脉,只在遇到相关情况时才理所当然地提及——就像没人会特意在都市背景的文章中解释手机、互联网、电商是什么一样。这种手法,让整个世界极富真实性。
举例来说,文中有种人叫“门泰特”,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圣母”早早对主角保罗说:“但《奥天圣经》其实应该这么说:‘汝不得造出机器,假冒人的思维。’你有没有研究过门泰特人?”却仅提及名词,没有详细说明。
而后,从反派哈克南男爵的话语“它接受了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以执行某种职责”,以及其手下,门泰特人彼得的出谋划策行为中,能了解到,门泰特人可能是专门培养出来出谋划策的。
林奇版《沙丘》直接在外貌上对门泰特人作出区别。
但门泰特究竟是什么,则没有人进行过说明,因为这对于《沙丘》世界中的人来说是常识。读者所能获得的,只有“逻辑的化身”“计算的能力”“处理数据”等等碎片信息,需要自己拼凑一个结论——很久以前,机器与人类爆发了“芭特勒圣战”,此后“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被全面禁止,为了代替这种机器,发展出了专门培养出来处理大量信息的人类。简单来说,门泰特人就是人肉计算机。
光一个门特泰人,背景设定就足够详实,具体描写就足够细致入微,更何况还有贝尼·杰瑟里特、魁萨茨·哈德拉克、穆阿迪布等特定称谓,再放入前述所有势力构建的世界之中……整个《沙丘》的设定,宏大、完整、细致、精准。
No.2 权谋
作为软科幻作品的里程碑,《沙丘》的世界并不着重刻画超越现今时代的科技,反而刻意淡化对技术的描绘。
甚至很多人说,《沙丘》中的政治斗争,和现实世界中围绕沙特阿拉伯半岛展开的斗争,有着极高相似度。
在沙丘行星上,尽管寸草不生,却出产一种珍贵的香料,它可以开启心智,延长生命,甚至预见未来。在黑市上,一克香料抵万金。就如同现实中的石油。
主角保罗·厄崔迪,原本是外来者的厄崔迪家族一员,但因为哈克南人的阴谋,流离失所,被沙丘土著弗雷曼人收留,最后联合弗雷曼人,打破了帝国对沙丘的控制。
这和“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模一样,劳伦斯同样出生于老殖民地帝国(英国),同样和宗教性的沙漠游牧民族(阿拉伯人)并肩作战,同样赢得了当地(阿拉伯)的独立。
《阿拉伯的劳伦斯》中能看到与《沙丘》相似的元素。
究其根本,是因为弗兰克·赫伯特关注的,是当时人类的政治问题,而不是将来。
当然,相似归相似,赫伯特所描绘的这个世界,实际只是对政治斗争规律的精致把握,并将其融入了一个复仇框架之中。
故事的一开始,保罗的父亲雷托公爵,就陷入了一个致命杀局中。世仇哈克南家族在沙丘行星设好了天罗地网,要让他怀疑身边最亲近的爱人,而让他对真正的背叛者不设防,并且向帝国皇室借兵,以瓦解厄崔迪家族的反扑。
在帝国皇帝这方面,借兵的理由在于,他虽贵为统治者,但是其地位却并不牢固,除了在军事和经济上有所依靠,他还必须倚仗政治权谋,平衡各大家族的实力,才能够实行统治。
对此,雷托公爵并非一无所知。一开始,他就敏锐地向儿子保罗指出:沙丘行星将极为危险,皇帝的萨多卡军团会伪装成哈克南人,因为厄崔迪家族本就在众家族中享有威望,再取得沙丘行星,则势大无可制衡。
雷托公爵是一个可敬可亲的人物,有点像哈姆雷特的父亲——正好保罗的行动也像是“王子复仇记”。
在沙丘行星上,土著弗雷曼人是一股骁勇善战的游牧势力,同时信仰着一个经过人为改造的宗教。在弗雷曼人经过改造的宗教传说中,他们将迎来一个拯救沙丘恶劣环境、带领他们赢得自由的先知。
改造弗雷曼人宗教的贝尼·杰瑟里特姐妹,则暗地实行着“人类育种计划”,通过金字塔式的挑选人类基因并生育下一代的方式,最终生育出塔尖上的男性贝尼·杰瑟里特,使之预见比女性“圣母”更广阔的未来。
书里是正常人的贝尼·杰瑟里特姐妹,被林奇版《沙丘》弄成了古怪的光头党,怨不得此版本被诟病对原著改编太大。
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就此上演,其间充斥了大量的杀戮与牺牲。最终迎来胜利的保罗,却隐隐看到了宗教与权力结合后的黑暗未来。
狂热的军团追随着厄崔迪的黑绿战旗,以先知穆阿迪布的名义烧杀抢掠,横行整个宇宙。决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他暗自思忖。(《沙丘》)
当然,政治阴谋如果平铺直叙,未免太过平淡。所以赫伯特的方式,是用关键节点的情节,串联起整个脉络。
他在关键节点时不惜笔墨,例如在厄崔迪家族去往沙丘行星的前夕,保罗分别与母亲、圣母、父亲下属哈瓦特、下属哈莱克、岳医生以及父亲见面和谈话,加上反派哈克南开会策划阴谋,足足用了56页的篇幅。
每一点笔墨也都没有浪费,面对风雨欲来的局势,每个人的想法、担忧及对未来的看法,不仅勾起读者对未来情节的期待,也为所有人的命运写下注脚。
到了第57页呢?正文以“在厄拉奇恩城大堂”起头,半点不浪费地直接跳到了已经抵达沙丘行星之后的生活。
有详有略的布置,使全文的权谋之争更加凝练而精粹。
No.3 命运
前面谈论的,都是1965年的《沙丘》。实际上,《沙丘》系列并不止此一本,即便抛开赫伯特的儿子根据其父手稿续写的作品和设定集等,赫伯特自己撰写的《沙丘》正传也足有六部。
仅就主角保罗的这条故事线来说,要看懂《沙丘》,则必须看《沙丘2:沙丘救世主》,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沙丘》中,保罗出身贵族,但很快一无所有,然后凭借数年的努力,他掌控了弗雷曼人的势力,厉兵秣马,于沙丘行星崛起,掌控了帝国权力——虽则波澜壮阔,但也就是一个典型英雄故事——哪怕这个故事中有些许阴霾。
英雄似乎总是独行的。
他看到自己的前进道路上仍然横亘着一堵时间之墙,墙上有许多可见的裂缝,而圣战的阴影穿过每一道裂缝,沿着时间走廊肆虐而来。(《沙丘》)
到了《沙丘2:沙丘救世主》,一开头,标题便是“死囚牢房与伊克斯人布朗索的谈话”,死囚讲述了他所认知的历史,平静指出了“先知穆阿迪布”的实质是“姐妹会寻觅已久、并且希望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中的救世主,是她们的魁萨茨·哈德拉克,之后才是你们的先知”。
末了,死囚冷不丁地抛出一句“穆阿迪布发动的十二年圣战就是理由”。于是,《沙丘》中隐隐绰绰,并为保罗极力避免的未来,就这么轻飘飘地落成既定现实。而曾经所谓预知未来的开挂能力,也完完全全像是诅咒。
虽然他用尽全力去抗争,“我干预了所有我能干预的未来,我创造了未来”,结果发现“到头来,未来也创造了我”。
因食用过多香料,保罗眼睛变成了蓝色,这也是他早就知道却无法改变的事情之一。
他现在还保存着一丝自由意志的幻想,但它只不过相当于一个无望的囚徒,徒劳无益地摇晃自己的牢笼。(《沙丘2:沙丘救世主》)
而宿命论的诉说,之所以令人震撼,在于它描写的人物足够真实,因真实,才能让人感到无法挣脱命运的共情。
在《沙丘》中,赫伯特就对保罗内心的种种纷乱挣扎,进行了详细描写。
我母亲是我的敌人。她现在还不知道,但她确是我的敌人。她正在一手促成这场圣战。她生下我,训练我,但她却是我的敌人。(《沙丘》)
一句“她生下我,训练我,但她却是我的敌人”,道尽命运左右下,连至亲的亲人都需防备,这种至深的痛苦。
到了第二部,保罗在清晨凝视露珠时的心声,则让人更为之叹息。
我从没想过要当一个神,他想。我只想像清晨的一滴可爱露珠,无声无息地消失。我想逃离那些天使和魔鬼……一个人待着。(《沙丘2:沙丘救世主》)
直至最后,保罗毅然与命运决裂,自愿放逐了自己,这整个古希腊悲剧式的故事,终于归于宿命。
其实,回看《沙丘》,我们能发现,一切悲剧早就注定。不仅是保罗的悲剧,也是人类逃不开历史宿命的悲剧。
他们都纷纷陷落在各自种族的需求中,为了更新散落的遗传因子,为了在一个更大更新的基因池中配对,融合和改进血缘体系。而种族只知道一种可靠的办法——那种经过千锤百炼,所经之路无一漏过的古法:圣战。(《沙丘》)
在战斗中,人变成了集体中的一小分子。
宗教与权力结合是危险的,“魅力型领袖”是危险的,种族主义更是危险的。借助《沙丘》中极致的世界观,赫伯特重新探讨了我们现有的人类历史和未来。所以,电视剧《沙丘魔堡2000》的导演,才会感慨《沙丘》反映了“人类状况及其道德困境的普遍和永恒”。
似讲世界,似讲人性,似讲宿命,似讲了更多更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沙丘》的包罗万象,让不同人能品味到不同的趣味。
相信有一点是共通的:“而他大踏步穿过时间的漫长通道,将愚钝的自我抛在身后。”(《沙丘2:沙丘救世主》结语)(授权转载)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