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黑客帝国》
在这部电影中,有意识的机器接管了人类,但却描绘了一个与《终结者》截然不同的未来。在《黑客帝国》三部曲中,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存在于现实中,但实际上,他们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完美的虚拟环境。正如基努•里维斯扮演的黑客所发现的那样,人类从出生到死亡,一直生活在令人毛骨悚然的“矩阵”里,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正在被用作能源(作为惩罚,因为这些机器很久以前想要使用太阳能却不被人类允许……哎呀!)他们的大脑一直认为自己正在过着正常的生活。当然,这不像拔掉电源那样简单——还有一些程序被称为“代理”,潜伏在周围以保护系统不受讨厌的人类反叛者攻击。幸运的是,在《黑客帝国》中觉醒的人类拥有超能力,而且拥有无限的武器和时尚的服装,所以游戏并不是完全不公平的。不幸的是,第一部电影留下的问题还没有回答,两个劣质的续集就接踵而至。
5. 《我,机器人》
这部威尔·史密斯在2004年执导的电影可能受到《黑客帝国》的启发,比1950年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小说更加生动,不过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对影片情节至关重要。这部电影设想了在一个未来,在那里人类仍然掌控着一切,但是有很多机器人运作在各种地方。机械种群是遵守阿西莫夫的规则的,最重要的是不伤害人类或让人类受到伤害。一个名为VIKI(虚拟交互运动智能的简称)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它负责运行生产所有机器人的设施,认为如果任由人类自主行动,会导致人类死亡灭绝,于是决定改变三大定律,只要机器人认为自己是为了保护“人性”,那伤害人类也可以。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计划最终能让机器人成为世界的主宰。幸运的是,史密斯饰演的警探在艾伦·图迪克的帮助下,在《我,机器人》版本的“审判日”到来之前,就已经解决了一切。
6. 《战争游戏》
这部马修•布罗德里克早期的电影既讲述了冷战时期的核紧张局势,也讲述了人们对电脑有朝一日会有自己想法的不安。《战争游戏》于1983年上映,比《终结者》早一年,当时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领导们认为人类有太多的情感,在核打击成为必要时无法采取适当的行动,于是他们将这项微妙的工作委托给了超级计算机WOPR,即“War Operation Plan Response”。布罗德里克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少年电脑高手,他用自己的能力做一些事情,比如破解他高中学校的系统,提高他的GPA。偶然的机会,他成功地连接了WOPR,并(无意地)参与了他误认为是模拟的系统,但计算机认为这是要升级成真正的核战争。最后是电脑(整个电影里,只有电脑在不断的变聪明,人类的智力却一直停滞不前)终于明白,核战争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游戏,才终于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战争游戏》里的技术过时得可笑,但它所描绘的机器仅仅通过执行程序就可能导致末日的场景仍然可怕。(独家编译:楚楚、吴玲玉)
每日荐书
去年年前,我最后一次见小玲,是在我导......
莫名的,在一片沉默之中,我突然接收到......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