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肥兔
爱尔兰都柏林,全球幻迷的盛事——第77届世界科幻大会仍在进行中。
据大会指南,本次都柏林世界科幻大会共有1400多场活动,其中包括讲座、小组讨论、研讨会以及万众瞩目的雨果奖颁奖典礼等。
在会场逛逛逛后,我们发现:世界科幻大会上的中国元素是越来越“热”了。除了很多华人应邀来到大会参加活动,还有一场以【中国科幻】为主题的座谈。
想知道我们都去了哪些有趣的讲座吗?赶快看看今天的推送吧!
1
“探索中国科幻”
科幻作家余卓轩、马来西亚作家Yen Ooi、三丰及王侃瑜共同参加了题为“探索中国科幻”的座谈。
他们首先讨论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提到了目前比较引人关注的小说和电影,包括“三体”系列以及《流浪地球》。
王侃瑜介绍了目前中国科幻的对外输出,她表示中国科幻小说在英语世界得以出版发行甚至斩获大奖,这有助于中国元素在所谓“西方主流科幻”(SF canon)中的接受和认可。
三丰则认为现在是中国科幻发展的黄金时代,并且简单介绍了现今正在逐渐成型的中国科幻研究共同体。
随后,三丰强调,1991年是中国科幻发展的分水岭。《科学文艺》正式更名为《科幻世界》,并且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科幻大会,为彼时一片萧条的中国科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Yen Ooi提到了吴定波老师在1989年出版的《Science Fiction from China》,指出这在英语学术界是所有研究中国科幻的学者躲不开的重要文献。她随后讲到一个有趣的观点,“科幻”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一个“舶来品”,所以对于所有人来说不存在native(本地的)和diaspora(外来的)的区别,因为所有人都是diaspora(外来的)。
但王侃瑜则指出刘宇昆和刘慈欣的写作风格与情节描写截然不同,文化对于作者价值观的塑造仍然强烈左右着故事本身,因此作者背后所属的文化以及种族群体,仍然受native(本地的)与diaspora(外来的)区别的影响,仍然指向着不同的写作范式。
余卓轩从自身成长经历的角度,介绍了台湾科幻的发展,并强调了台湾科幻受香港科幻的强烈影响。但他同时也指出了台湾与大陆科幻读者偏好的不同,大陆读者对于硬科幻的狂热并没有在台湾出现,他们反而更倾向于阅读所谓“软科幻”的作品。
讲座最后观众提出的很多问题也十分有趣,这些问题有关于中国科幻与政治批判的关系,中国奇幻文学的发展现状,中国科幻与“黄金时代”西方科幻的异同等等。
2
探索“丝绸朋克”
在题为“探索‘丝绸朋克’”的专题研讨会中,陈楸帆、慕明、金雪妮、王侃瑜以及来自韩国尹汝静共同为大家介绍了“丝绸朋克”这一科幻流派的来龙去脉。
“丝绸朋克”作为一个新兴的科幻类型,通常被认为是由华裔美国科幻作家刘宇昆首次提出,他的《蒲公英王朝》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之一。
《蒲公英王朝》
他们认为,“丝绸朋克”是东亚文化在科幻作品中原创性的体现。在刘宇昆的作品中,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融合在了科幻的设定和背景中,被很多人视为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
韩国小姐姐介绍了“丝绸朋克”在韩国的兴起和发展,她相信“丝绸朋克”同样体现了韩国的传统价值观,是韩国文化融入科幻话语的方式之一。
金雪妮详细阐述了“丝绸朋克”背后的社会内涵,认为这种朋克风格体现了“泛亚洲”(pan-Asia) 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慕明则以《蒲公英王朝》和短篇小说“Hidden Girl”为例,介绍了她接触“丝绸朋克”的过程和思考。
陈楸帆讨论了另一个例子《木牛流马》,并指出“丝绸朋克”实际上在中国语境中也已经独立出现,而这正是科幻文学作为“全球文学”(Global literature) 的体现之一。
3
跨越语言障碍——科幻与翻译
《发条王国》的译者耶鲁大学文学博士金雪妮、科幻杂志Clarkesworld主编Neil Clarke,意大利科幻作家、出版商Francesco Verso,以及捷克科幻译者Julie Novakova共同参加了题为“跨越语言障碍——科幻与翻译”的专题研讨会。
研讨会中,他们共同讨论了科幻文学翻译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在简要提及中国科幻作品的不同译本在英语世界取得的影响力时,他们认为这些翻译作品是打破科幻奖项评选与市场认可的关键。
诸多非英语科幻作者已经逐渐在英国和美国取得一定的成就,夏笳的英文版短篇小说集也正在发行中。这可以鼓励更多的作者跨越语言的边界,尝试以其它语言发表作品,并且同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的交流和融合。
4
“阿波罗五十年”
让人类登上月球是个巨大的成就,但是对距离阿波罗发射近50年的今天来说,阿波罗项目意味着什么?
在题为“阿波罗五十年”的座谈上,来自NASA的宇航员Jeanette Epps和三位作家David Stephenson、Geoffery.A.Landis、Mary Robinette Kowal共同讨论了这一话题。
座谈中各个嘉宾提到了美国政府对Apollo system的巨大投入 ,并讨论了在19世纪在太空登陆跟活动是如何艰难,并且赞同即使到了24世纪它仍然将是一个艰难的事件。他们赞同科学家们的观点,认为不能像海盗一样去征服新大陆来登陆月球。同时还提及了宇航服的变化以及太空舱中一个神奇的水循环过滤装置,能使宇航员品尝到自己过滤净化后的“哔——”
一则相关小花絮
本届大会上展出了一套为纪念“阿波罗五十周年”而设计的邮票。邮票上有排小字,写着“纪念阿波罗成功登月五十周年”。
但直到邮票印刷发售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本意味“登月”的“nGealach”一字被误写为了“nGaelach”,而整句话的意思则变成了“纪念阿波罗成功登陆爱尔兰五十周年”(大雾,捂脸)。
5
“神话与恐怖”
神话与恐怖”学术论坛的两位演讲人,赫尔辛基大学的Esko Suoranta讨论了“爱手艺”洛夫克拉夫特作品中的种族主义历史局限;学者Jani Ylonen则研究了英国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伊恩·麦克唐纳的《River of Gods》,这本背景设定于近未来印度的作品中,描述了人类可以通过技术“创造”完美小孩的过程。而这种“完美小孩”正式源于我们对文化和后代的焦虑心理。
6
“漫画中的LGBTQIA”
在题为“漫画中的LGBTQIA”的座谈中,几位作家讨论了动漫中带有Queer色彩的角色。Queer是社会中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等非异性恋者的统称。以漫威宇宙为例,X-man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LGBT群体,他们的超能力被人认为是细菌和疾病,正如同作为少数族裔的同性恋一直被主流社会排斥和歧视。X-man中Mutant and Proud的标语也对应了同性恋权利运动中的"Gay Proud"或"LGBT Proud"。
事实上,世界科幻大会非常注重对这一少数性群体的关注,在会员证上会员可以选择“she”“he”和“they”三个选项来表达自己的性别。在涉及性别区分的场所也会贴出告示,提醒人们要善意与正确地与少数性群体相处。
以上,就是我们参加的部分有趣的讲座报道汇总啦!你对其中哪一个最感兴趣呢?明天,我们将为大家揭晓重磅科幻大奖雨果奖的颁奖结果,敬请期待!(当然,如果你想追现场文字直播,也可以围观官博。凌晨3点,不见不散~)
每日荐书
2019科幻春晚|科幻作家想象过很多第三类接触的故事,然......
此时,白狐正婷婷袅袅地悬在西地平线上,欲一点点落下。......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