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802_54067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资讯  >  材料科学

农民孙德民和他的“砂大碗”

来源:新华社

7月31日,孙德民与妻子在炕上查看一只特大号的砂大碗。

  山东省栖霞市东山庄村农民孙德民,是砂大碗“得禄碗”的第17代传人,也是烟台市非遗项目“栖霞砂大碗”技艺传承人。孙德民出身于“砂碗世家”,16岁开始跟随父亲做坯烧窑,至今从事烧制大砂碗这门手艺已经有40多年,全面掌握选土备料、踩泥、揉泥、打坯、晾晒、装窑、烧制等工序的制作技艺。他说,作为“栖霞砂大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祖先留下来的瑰宝传承下去。砂大碗是山东省栖霞市特有的一种陶器餐具,当地人常用砂大碗蒸虾酱、扣肉、咸鱼或咸菜、米饭。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有些“土气”的餐具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为了保护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2015年,烟台市将其列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7月31日,孙德民在工作坊查看砂大碗碗坯。

  山东省栖霞市东山庄村农民孙德民,是砂大碗“得禄碗”的第17代传人,也是烟台市非遗项目“栖霞砂大碗”技艺传承人。孙德民出身于“砂碗世家”,16岁开始跟随父亲做坯烧窑,至今从事烧制大砂碗这门手艺已经有40多年,全面掌握选土备料、踩泥、揉泥、打坯、晾晒、装窑、烧制等工序的制作技艺。他说,作为“栖霞砂大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祖先留下来的瑰宝传承下去。砂大碗是山东省栖霞市特有的一种陶器餐具,当地人常用砂大碗蒸虾酱、扣肉、咸鱼或咸菜、米饭。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有些“土气”的餐具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为了保护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2015年,烟台市将其列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7月31日,孙德民在工作坊揉泥。揉泥是砂大碗碗坯制作的一个关键工序。

  山东省栖霞市东山庄村农民孙德民,是砂大碗“得禄碗”的第17代传人,也是烟台市非遗项目“栖霞砂大碗”技艺传承人。孙德民出身于“砂碗世家”,16岁开始跟随父亲做坯烧窑,至今从事烧制大砂碗这门手艺已经有40多年,全面掌握选土备料、踩泥、揉泥、打坯、晾晒、装窑、烧制等工序的制作技艺。他说,作为“栖霞砂大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祖先留下来的瑰宝传承下去。砂大碗是山东省栖霞市特有的一种陶器餐具,当地人常用砂大碗蒸虾酱、扣肉、咸鱼或咸菜、米饭。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有些“土气”的餐具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为了保护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2015年,烟台市将其列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7月31日,孙德民在工作坊指导徒弟制作砂大碗碗坯。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7月31日,孙德民与新收的徒弟在工作坊制作砂大碗碗坯。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7月31日,孙德民在工作坊里忙碌。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本文来自:新华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吴太]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9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70802_540670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