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530_496526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资讯  >  航空航天

陈士橹:先生谢幕航天日 英魂长笑苍穹中

1944年秋西南联大航空系同班同学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五人为陈士橹

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月球探测,中国航天人在浩瀚苍穹铸就了壮丽的中国风景。

2016年4月24日,升国旗、奏国歌,举国同庆首个“中国航天日”。此刻,病榻上,一位航天老人静静地仰望着窗外的蓝天,唯有痴迷的目光和噏动的唇角吐露出内心的深情。这是最后的仰望吗?

96岁,漫长而又短暂。航天强国的梦想,就像穿越一个世纪的火焰燃烧了他全部的生命。2016年4月24日21时10分,这位心怀童真、慈祥和蔼的老人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带着一如婴孩般的微笑。他,就是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著名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士橹。

谢世前一个月,他将毕生的积蓄馈赠学校,反哺自己奉献一生的教育与科研事业。

谢世前几天,他带的最后一位博士生曾志峰以论文盲评及答辩全优,圆满完成学业,了却了他最后的心愿。

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陈士橹,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鲜红党旗下,他把信念、忠诚与热爱洒满祖国的万里长空。

1958年元旦与苏联友人在红场合影

起于累土,披荆斩棘

1945年,25岁的陈士橹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早年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扎根于西北工业大学。

1956年,他被派往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师从航空界著名的“大人物”奥斯托斯拉夫斯基教授,仅用两年时间便获得了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成为在该校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他创建的简捷计算机动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被苏联专家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并在设计单位得到应用。他利用优越的环境条件,对当时苏联及世界发达国家高度保密的导弹技术、航天器运载技术等做了大量的观察与积累。

1959年,陈士橹受命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该系开设了导弹设计、火箭发动机、飞行器控制与导航、飞行力学4个专业,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使宇航工程系发展壮大,最终形成航天学院,使其成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航海三大特色的重要一翼。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导弹设计、研制工作刚刚起步,在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内外可借鉴的资料极为稀缺,工程技术力量也十分单薄。陈士橹主动与航天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地处北京的中国航天一院、二院、三院和五院,地处西安的航天四院等研究院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频繁的科研项目合作,陈士橹既为这些单位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又与这些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为以后开展科学研究搭建了宽阔的平台。

其时,陈士橹深受著名的火箭专家、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的青睐和赏识,被点名请到五院担任咨询专家。

1963年,因上级主管部门的变动,西工大的宇航工程系诞生不久就面临着被“撤并”的严酷现实。这股突如其来的“撤并”风使得西工大及其同类航空高校都面临着一次学科专业上的重新“洗牌”。

“搞航天学科要在航空上再上一步,很不容易,随便撤掉实在可惜!”亲手创建并领导着宇航工程系,又亲历过教学实践、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陈士橹坚定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没有航天肯定不行!”

在宇航专业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向温文儒雅的陈士橹却坚守自己的主张,为保留宇航工程系奔走呼吁,甚至“拍案而起”。

西工大第一任校长办公室主任武斌,曾亲眼见证了陈士橹为保留宇航工程系所付出的努力。他回忆说:“陈老师平时在朋友和同事中的印象一直是非常和善的,但是那次却例外,他特别激动。‘八系(宇航工程系)是我国航天事业,尤其是导弹事业的重要支柱力量。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生存的重要保障,撤了八系,导弹事业将蒙受巨大损失。如果一定要撤八系,我就只好卸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国防科委有关领导及钱学森的关心、支持下,在陈士橹的执著和坚持下,最终保住了西工大宇航工程系。该系成为全国航空院校中唯一没有被“撤并”的宇航院系。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培养的大批骨干教师,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航天大发展时代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所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国家航天和国防事业的顶梁柱。

从筹建宇航工程系到卸任,陈士橹连续在系主任岗位上工作了24个春秋。为铭记陈士橹为创建宇航工程系做出的贡献,学校任命他担任航天学院名誉院长。他是西工大第一个被任命为名誉院长的人。

在陈士橹自始至终的关怀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由他一手创建的西工大宇航工程系已发展成为中国四大航天学院之一。目前,学院已为国家航空航天工业培养700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完成了国家、部委及国防单位大量的科研任务。

1982年,陈士橹指导我国第一批飞行力学博士生

筑梦航天,拓路苍穹

在航天科技领域,飞行力学从某种角度讲是一门为导弹和航天器提供最优控制和最佳轨迹的学科。

早在20世纪60年代,陈士橹就对飞行力学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那时,液体晃动及气动弹性是导弹和航天器的关键技术,也是阻碍我国航天器发展的“拦路虎”。陈士橹把自己研究的非定常气动力、气动弹性与控制、液体晃动等理论成果成功地应用到工程型号中,被认为是“我国航天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之一”,其建立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混乱年代,陈士橹没有停止对科学的追求,依然密切注视着国际上飞行力学学科发展的前沿。70年代初,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接触到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现代控制理论,敏锐地洞察到这门新兴学科对于飞行力学蕴含的重大意义,由此他较早提出了把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应用于飞行力学,以及利用最优过程理论、极大值原理及动态规划方法研究最优弹道的思想。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为各门学科提供了先进的仿真手段。早在70年代后期,陈士橹就认为,计算机速度与存贮量的提高,将使得许多飞行试验可由飞行力学的计算机仿真先行,并将成为航天器设计中重要的、经济的、安全的手段。由此提出并在西工大建立了飞行力学仿真实验室。

近一二十年来,陈士橹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先后把主动控制技术、鲁棒控制理论、容错控制理论、变结构控制及多学科优化技术等应用于飞行力学研究之中,着重在弹性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科研项目荣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年逾九旬的陈士橹,依然深切关注航天事业和学校的发展建设,对学问孜孜以求,每日坚持工作,查阅最新文献资料,指导学生钻研新的专业研究领域。他要求博士生要紧紧跟踪航天发展的前沿动向,围绕意义重大的应用需求来开展研究工作。当学生研究方向困惑或遇到困难时,他总能花很多精力一遍一遍耐心地分析未来专业发展方向,指明具体工作开展的可能途径。

他主持和指导的西工大飞行力学专业,一直处在国内领先地位,一些研究方向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他先后与美、德、俄、日等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他的学术水平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认可。1994年,他以在飞行力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当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成为美国宇航学会副资深委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与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合影

春风化雨,桃李葱茏

一代宗师居长安,耄耋美名天下传;桃李芳菲遍华夏,著述等身满飞船。

陈士橹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研究潜质和创新思维,而对博士生学位课程的考试成绩并不十分在意。他要求研究生在做学问或论文选题时,既要体现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水平,开拓交叉学科的前沿阵地,又要紧密结合国家工程实际,勇于承担重大科研课题。他总是和大家一起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

数十年来,陈士橹培养了飞行力学博士、硕士56名,其中包括我国自行培养的飞行力学专业第一、第二位博士和博士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二院总设计师于本水认为,“陈士橹院士在中国的飞行力学界独树一帜。弹性体和飞行力学都有人在研究,但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在国内他是最早开始的,成果也最丰富,在中国开辟了一个很好的领域。”他幽默地说:“陈士橹先生就像老母鸡,抱了那么一大窝,现在查找文献的时候,他和他弟子的文章最多。”

1992年,他的第八位博士祝小平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那时,“深圳速度”、“市场经济”等名词正像热风一样吹拂着中国内陆。祝小平在深圳很快寻找到了发展的机会。陈士橹闻讯后,却多次打电话劝说祝小平,“你现在想赚钱的想法是短见,到高校或者搞科研才是长久的发展之计,希望你从长远考虑,不要短视。”

陈士橹的执着与真诚、睿智与远见最终打动了祝小平,他听从了导师的意见,毅然辞去深圳待遇不菲的工作,决定在学术研究方面继续深造。现任西工大无人机所总工程师的祝小平,在某高端无人机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受到国务院及中央军委的联合表彰。

首批博士生熊笑非从导师身上不仅学到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获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而且深受先生高尚师德的熏陶。“陈老师是一位非常和善、厚爱有加的导师,在做人做事方面,是中国知识分子优秀传统美德体现的非常完美的一个人,是一位用自己的身教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导师。”

“没想到,毕业成绩成了本人给吾师一个谈不上礼物的礼物。”曾志峰,陈士橹最后的一位博士,在陈士橹院士去世前几天才刚刚以“全优”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闻悉噩耗,他禁不住泪流满面。“每次去家里看望先生,他总是嘱咐学生吃水果,临别时又总是送至电梯口,颤巍着身板,朝学生挥手……”这一幕永远定格在曾志峰的记忆里。

在2016年4月27日西工大召开的追思会上,祝小平教授几度落泪。他始终感念1992年自己博士毕业后听从了恩师的建议,留在西工大从事无人机研究。“没有先生的教诲和引路,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先生对待自己的学生,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毕生耕耘志在航天谱写华章,潜心治学厚德载物后世楷模。”西工大人文与经法学院党委书记鲁卫平如是敬挽陈老。

一个世纪的上下求索,陈士橹院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文来自:人民网-科技频道 原创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柯杰]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9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70530_496526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