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324_48153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资讯  >  科普学

让科学精神走进孩子心里

来源:科技日报

  2016年12月,经合组织公布了2015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的结果,由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位居总分第十。该消息甫一发布就得到了国内媒体和科学教育领域的极大关注,各主流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并发表评论性文章,讨论我们的科学教育问题,是什么偷走了孩子的科学梦,等等。

  2017年1月份,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并且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这对于饱受诟病的科学教育有了新的变化,因为接下来的科学教育课程有了指导性意见,同时也意味着科学教育得到了更大的重视,但是相较于2015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结果所引发的轩然大波,该标准的印发并没有引起媒体广泛的关注,这难免让人感到有些错愕,因为我们更热衷于对国际比较的分析和评论,而对国内强调科学教育的文件却不以为然。

  如今,社会和经济对科学和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同时科学和技术中还包含着伦理、社会和政治议题,所以了解科学和对科学进行传播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而了解科学不仅仅要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能够把科学思维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出理性的决策。

  但是科学精神不能凭空产生,所谓“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科学精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培养需要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有专家就曾建议:学校的科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知识体系是怎样发展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从实践中验证的精神和态度。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说明我们更加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当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十年磨一剑”的科学教育有了更科学的指导,科学教育也得到了更大的重视,但是在强调科学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不是让每个人都要成为科学家,而是要每个人都能科学理性地看待科学,利用科学和参与科学,这应该比让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更理智、更现实。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我们热议国际比较结果给我们启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推进科学教育工作,让科学教育真正地走进课堂,让科学精神走进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本文来自:科技日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蒲潇]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9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70324_481532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