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316_724597_ext.json
喂,不能因为我萌就欺负我啊!我才不是啮齿类呢!--中国数字科技馆
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生命科学

喂,不能因为我萌就欺负我啊!我才不是啮齿类呢!

来源:果壳网

  在最近上映的动画电影《比得兔》里,古灵精怪的主角比得兔除了受不了菜园被人类侵占之外,更受不了被三番两次地叫成“啮齿类”。

  电影《比得兔》片段

  同样,在《银河护卫队》里,火箭浣熊面对总把自己叫成“啮齿类”的队友们,也是非常无奈了。

  《银河护卫队》中最讨厌被叫成老鼠的浣熊rocket

  可是它们明明都有又白又硬的大门牙啊!那比得兔、火箭浣熊到底和啮齿类有什么关系呢?

  比得兔:沾亲带故,但毕竟是远房啊!

  由于大大的门齿和外表形态,兔子及其近亲常常被当成啮齿类的一种,但事实上,兔子在分类上是兔形类(Lagomorpha)而非啮齿类(rodents)。现生的兔形类主要包含两个支系,一个是由兔子和野兔构成的兔类(兔科),另一个是特征为耳朵短和腿也短的鼠兔类(鼠兔科)。

  一只北美鼠兔,可以看到耳朵短短的。它与我们常见的兔子同属于兔形类。图片来源:John Cancalosi|ardea.com

  兔形类和啮齿类一样,都有大型且没有齿根的门齿,这类门齿会终生生长,因此必须透过不断的磨耗来维持牙齿生长的平衡,因此它们都需要不断的咬东西来磨牙。但即便如此,二者的门齿还是有区别的:兔形类的上颌有有两对门齿,其中较小的一对在大门齿的后方;而啮齿类则只有一对。此外,用臼齿咀嚼时,兔形目是横向咀嚼;而啮齿类是向前运动的方式。但由于趋同演化的关系,两者的头骨还是有非常显着的相似性。

  上图是兔形类的兔子头骨,可以看到在大门齿的后面还有一对较小的门齿;下图是啮齿类的林鼠头骨,可以看到只有一对门齿。图片来源:(上)studyblue.com;(下)naturalhistory.si.edu

  除了牙齿及咀嚼的不同,兔形类和啮齿类的食性也不大相同,大多的啮齿动物属于杂食动物,有什么吃什么的吃货形式,但兔形类大多是只吃植物和水果。

  虽然兔形类和啮齿类共同组成啮齿超目(Glires),但其实两者分家已经有年头了,甚至是千万年的级别。根据化石纪录,目前最早的兔子出现在印度,年代为5580万~52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

  古兔化石。图片来源:fossilmuseum.net

  由于新种的形成到数量足以形成化石需要时间的积累,因此兔子和老鼠分家必须追溯到更久远之前,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兔子和老鼠的分家的时间甚至能追溯到白垩纪和古近纪的交界,也就是差不多在恐龙大灭绝的时间点前后。

  反观我们人类与黑猩猩分家也就500~700万年的历史,但至今大多数人就已经不大喜欢被叫成“猩猩”。这也难怪比得兔被喊是“啮齿动物”时有多么生气了——毕竟两者分家的历史比人类和猩猩长了将近十倍呢!

  以后不要再叫我“啮齿类”了哦!

  图片来源:《比得兔》剧照

  火箭浣熊:我和啮齿类八竿子打不着!

  在漫威宇宙的银河护卫队中,毒舌又可爱的火箭浣熊(Rocky Raccoon)在有很多外号,其中一个特别让它火大的叫做“老鼠”。

  老鼠是啮齿动物,前面提到兔形类和啮齿类一起构成啮齿超目,虽然两者几千万年前就分家了,但好歹亲缘关系还是近一点的。火箭浣熊与啮齿类的关系可就非常的远了。

  浣熊的大头照,还是很萌的~图片来源:joshhillman.com

  浣熊是食肉目动物,食肉目动物牙齿的特征是有裂齿。所谓的裂齿是由臼齿特化而成,表面尖细而锋利,上、下裂齿一咬合就如同剪刀一般上下锋利的刀刃相互剪切,能帮助食肉动物在捕食猎物时更轻松撕扯下猎物的皮肉,更利于进食。

  食肉目若再往下细分则是狗形类的熊超科,也就洽如其名是跟“熊”关系比较近。而在熊超科之中,又以鼬科和浣熊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除此之外,熊超科的成员还包含熊类,以及水生的海豹、海狮、海象等鳍脚类。

  万万没想到,你个面团子也是熊超科的!

  图片来源:Gfycat

  既然上面说的兔子、浣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啮齿类动物,那究竟啮齿类动物包含哪些呢?

  到底谁才是啮齿类?

  啮齿类是分布很广的一种动物,现生哺乳动物中40%以上的种类都是啮齿类。这类动物大多维持小型的身躯,对环境有极高的适应能力。

  谁在cue我?图片来源:Giphy

  啮齿类的牙齿和兔形类一样是终生生长的,再加上它们颌部肌肉与骨骼的特化,这类生物非常适合啃咬,也因此能更高效的拓宽自己的食谱,在过去的6000万年的日子里,从树林坚韧的植物纤维一路啃食到坚硬的坚果,做一个不挑食的吃货一直是它们的求生之道。

  我们啥都爱吃!图片来源:Imgur

  究竟啮齿类动物该怎么分类,一直以来都有许多观点。一些比较新的分析认为它们主要有3个支系,简单说来就是松鼠家族、老鼠家族和豪猪家族。

  松鼠家族主要包括松鼠类和睡鼠类,它们出现的很早,在早始新世就现身并在中新世之后开始壮大,迪斯尼的卡通明星“奇奇与蒂蒂”就是这个家族的成员。

  有大大或者长长的尾巴,那就是我们松鼠啦!

  图片来源:NPR

  老鼠家族的成员也是在早始新世出现,是目前大家熟知且最大的支系,包含小鼠、老鼠、仓鼠和沙鼠等等。以明星人物来说的话米老鼠和哈姆太郎就是啮齿动物了。除了这些长相本身就接近老鼠的类群外,拥有高级水坝建筑资格的河狸也是这个家族的一份子。

  我们河狸可是水坝建筑师!

  图片来源:NaturePhoto-CZ.com

  豪猪家族则主要由梳齿鼠类和豪猪类构成。这一组的成员可能起源于非洲,在中中新世气候最宜人的时候,沿途蹦蹦跳跳、吃吃喝喝来到南美洲。前面提到啮齿动物大多是小体型,但在这个家族中就有许多例外。比如原产于南美洲的水豚,其体型比起老鼠、松鼠来说都极为硕大,是现生最大的啮齿动物,体重还可重达50公斤。当然了,如果把已灭绝的种类也算进来的话,这个体型根本不值一提。

  一只水豚。图片来源:Egg|Wikipedia

  在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南美硕鼠(Telicomys)标本体型就有个犀牛那么大,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在2003年报导了一个来自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完整的巨鼠(Phoberomys)标本,足足有3米长,高1.3米。而不落人后的,在2008年乌拉圭晚上新世到早更新世的地层里发现的标本虽然只有头骨,但该个体光头骨就超过1米,可能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啮齿类动物了。

  这类大型的啮齿类动物体型庞大且四肢短粗,无法快速运动又钻不进小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可说是生物除了卖萌外没有别的防御技能点,再加上晚中新世时气候变冷,最终导致它们踏上绝灭一途。(编辑:婉珺,阿珂的剑)

  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Benton, M. J. (1997).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 Chapman &Hall.

  D. Huchon et al., Mol. Biol. Evol. 19, 1053 (2002).

  Asher, R. J., Meng, J., Wible, J. R., Mckenna, M. C., Rougier, G. W., &Dashzeveg, D., et al. (2005). Stem lagomorpha and the antiquity of glires. Science, 307(5712), 1091-4.

  Delisle, I., &Strobeck, C. (2005). A phylogeny of the caniformia (order carnivora) based on 12 complete protein-coding mitochondrial gen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Evolution, 37(1), 192-201.

  Rinderknecht, A., &Blanco, R. E. (2008). The largest fossil rodent.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5(1637), 923.

  Sánchezvillagra, M. R., Aguilera, O., &Horovitz, I. (2003). The anatomy of the world's largest extinct rodent. Science, 301(5640), 1708-10.

  Fabre, P. H., Hautier, L., Dimitrov, D., &Douzery, E. J. P. (2012). A glimpse on the pattern of rodent diversification: a phylogenetic approach.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12(1), 88.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来自果壳网,由《恐龙》杂志供稿

  转载请联系授权: sns@guokr.com

  从论文到科普,只有一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王焕君]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精彩推荐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